[实用新型]外延片用衬底、外延片及半导体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72334.3 | 申请日: | 201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82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顾昱;钟旻远;林志鑫;陈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晶盟硅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C30B25/18 |
代理公司: | 上海脱颖律师事务所 31259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201707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延 衬底 半导体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延片用衬底、外延片及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对于半导体器件来说,需要外延层具有完美的晶体结构,而且对外延层的厚度、导电类型、电阻率及电阻均匀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要求。半导体的电阻率一般随着温度、掺杂浓度、磁场强度及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衬底,也称为基板。外延层生长过程中,尤其是背封采用二氧化硅层的衬底,会产生单晶硅颗粒。单晶硅颗粒会影响外延片的质量。单晶硅颗粒越多,则外延片质量越低。另外一个影响外延片质量的因素是表面金属浓度。表面金属浓度越高,外延片质量越低。现有技术中的衬底,均因为单晶硅颗粒过多而影响产品成品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成品率的外延片用衬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外延片用衬底,包括衬底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本体背面设置有二氧化硅层,在二氧化硅层表面设置有多晶硅层。
优选地是,所述的二氧化硅层厚度为3-7um。
优选地是,所述的多晶硅层厚度为6-10um。
优选地是,所述的衬底本体为N型。
优选地是,所述的N型衬底本体掺杂有砷、磷及锑中的至少一种元素。
优选地是,所述的衬底本体为P型。
优选地是,所述的P型衬底本体掺杂有硼。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外延层电阻均匀性高的外延片。
外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外延片用衬底。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
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述的外延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能够降低单晶硅颗粒数量及表面金属浓度,能够提高外延片的成品率。使用设置二氧化硅层背封的衬底,外延层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单晶硅颗粒。单晶硅颗粒是二氧化硅层被氢气还原所产生,与背封层致密性有很大关系。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在二氧化硅层表面设置一层多晶硅,可减少单晶硅颗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1-4中的外延片用衬底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8的外延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4
图1为本实施例中的外延片用衬底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外延片用衬底,包括衬底本体1,衬底本体1既可以是N型,即掺杂有砷、磷或锑元素;所述的衬底本体1还可以是P型,即掺杂有硼元素。在衬底本体1背面设置有二氧化硅层2。二氧化硅层2表面设置有多晶硅层3。
实施例1-4均为重掺砷衬底本体,实施例1-4中的衬底本体背面设置有厚度分别为3um、4.2um、5.9、um7um二氧化硅层;厚度分别为6.2um、7.7um、8.5um、9.8um多晶硅层。
沉积二氧化硅层、多晶硅层的工艺均可利用现有技术实现。
实施例5-8
图2为实施例5-8中的外延片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实施例5-8为分别使用实施例1-4中的衬底生产的外延片,其结构包括图1所示的衬底,在衬底本体1正面生长外延层4。所述衬底包括衬底本体1,在衬底本体1背面设置有二氧化硅层2。二氧化硅层2表面设置有多晶硅层3。外延层4设置在衬底本体1正面。
对比实施例1-4中,在衬底本体背面未设置二氧化硅层及多晶硅层,外延层直接衬底本体正面生长而成。
实施例5-8与对比实施例1-4的外延片单晶硅颗粒面积对比数据如表1所示。
表1:单晶硅颗粒占外延片面积百分比
使用实施例2中的衬底,生产的外延片表面金属浓度测试数据如表2-5所示。
表2,重掺磷衬底本体。离子活度单位E+10/cm2。
表3,轻掺磷衬底本体。离子活度单位E+10/cm2。
表4,重掺硼衬底本体。离子活度单位E+10/cm2。
表5,轻掺硼衬底本体。离子活度单位E+10/cm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中的衬底,可以改善外延层表面金属含量浓度。其有益效果并不会受衬底本体是重掺杂还是轻掺杂影响。
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晶盟硅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晶盟硅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7233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加热系统
- 下一篇:具有导向功能的保险盒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