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虚置高密度路网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35023.7 | 申请日: | 2011-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27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何振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振才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600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密度 路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交通系统领域,是一种虚置高密度路网。
背景技术:
交通拥堵,危害甚大。经济损失惊人,居民出行不便,环境污染严重。北京治堵近30年,投资巨大,效果有限。2011年6月21日《城市交通报》称:“国内城市目前治理堵车的路径很多很多,但有效的治理结果却少之又少。”
交通拥堵,起始于交通的超饱和运行,与交通流量的过分集中有关,与路网结构和交通管理密切相关。纵观我国城市棋盘式路网,特点是:“低密度、宽马路、多车道、长街距”。信号灯街口距离多为500-800米,乃至千米以上。这种结构,一是横向道路少,交通流量必然集中;二是纵向主干道的交通流量同样十分集中。高峰期超饱和运行加剧,拥堵随之发生。交叉路口本是交通的瓶颈口,多相位管理如同雪上加霜,强化了瓶颈作用。各个方向的车流、人流都集中在一个路口。周期加长,车辆等待时间长、运行时间短,绕行多,次生车流大,加速交通拥堵,行人过街也十分不便。
路网是交通运行的基础。结构决定功能,影响管理。因此,改善城市路网结构乃是基础性大事,是缓解交通拥堵的重大措施。结合我国路网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宽马路的潜在优势,解决好车辆的左转弯问题,达到“适度绕行破瓶颈,双向直行路畅通”。
根据交通流量平衡原理,交通流量处在饱和流量之内,交通畅通。用公式表达,即
流入交通流量≤可能流出的最大交通流量(饱和流量)
交通不会发生拥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棋盘式路网的不足,充分发挥宽马路的潜在优势,创建一种密度较高、通行能力较强、不易产生交通拥堵、方便居民出行的虚置高密度路网。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对棋盘式路网的合理改造而实现:
所谓“虚置高密度路网”,是在棋盘式路网的基础上增加一定数量的横向通道,并设置成对的单行道构成。包括:主干道、次干道、被封堵横向道路、未开通横向道路、支路和横向通道、主次干道相交路口、主干道支路相交路口、主干道交叉路口外道路等组成。
横向通道,是用于沟通上下行道路或单行道的一种道路,具有道路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有明显的道路标识标志、斑马线等,由信号灯控制,可单向运行或双向运行。横向道路间的距离可控制在150-350米之间。
横向通道的主要功能:一是沟通被封堵的横向道路和新建未开通的横向道路,并与其构成新的道路,增加横向交通能力,分散横向交通流量,同时均衡和限制了主干道上的交通流量的过分集中和超饱和运行,达到治理交通拥堵的目的;二是建立成对的单行道,设置在交叉路口的两边,或就近相邻的两条道路上,满足车辆的左转弯需求。这样,可以使交叉路口的交通运行实施双向直行,达到交通流量的最大化,提高道路网的利用率。
双向直行比多相位管理的交通流量提高30%-50%。在信号灯同步管理条件下,可实现无拥堵交通运行。
横向道路增加了,街口距离缩短了,车辆绕行减少,行人过街,平步直行方便许多。同时,可以减少交通运行的服务设施建设,如天桥地道可以缓建、少建,或者不建,节约投资。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俯视图:棋盘式路网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的例2的俯视图:虚置高密度路网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俯视图:虚置高密度路网单行道图(一);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俯视图:虚置高密度路网单行道图(二)。
附图中编码分别为:1,主干道;2,次干道;3,被封堵横向道路;4,新建未开通横向道路;5,支路;6,横向通道;6,对称横向通道。A为1和2相交的街口,B为1和5相交的街口,C为主流向干道1的B街口的外延道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棋盘式路网包括1,主干道;2,次干道;3,被封堵横向道路;4,新建未开通横向道路;5,支路;A为1和2相交的街口,B为1和5相交的街口,C为主流向干道1的B街口的外延道路;
如实施图例2所示,虚置高密度路网则在棋盘式路网上增加了横向通道6和对称横向通道6,并用横向通道开通了被封堵的横向道路3和新建未开通的横向道路4;
如实施图例3、4所示,为虚置高密度路网单行道配置图,6和6为成对的横向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振才,未经何振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350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