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铁路货车检测用车体支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53556.8 | 申请日: | 201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295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马国英;田川;金锋;林权兴;王新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11/00 | 分类号: | G01B11/00;G01D11/30;F16M1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货车 检测 车体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货车检测用支撑装置,特别是一种关于能够支撑检测车体的上心盘的铁路货车检测用车体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铁路货车在对车体组装、焊接、装配完成后需要对车体相关尺寸进行检测。铁路货车体积、重量都较大,车体上心盘的下平面既是车体实际工作时的重力支撑面,又是车体几何尺寸主要检测基准,现有技术中车体在制造完成后对相关尺寸进行检测时,仅仅是在支撑车体侧梁的状态下进行检测。由于车体支撑时采用支撑侧梁或支撑心盘的不同支撑方式,会使得车体各部位受重力作用的变形不一致,这两种对车体的支撑方式会对车体相关尺寸的检测结果存在不可预计的误差,即在车体本身自重的作用下,支撑位置不一样,车体某一点的变形情况不一样,这样检测点与车体上另一基准位置的距离就不同,这样的检测误差可能会产生车体组装的质量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对车体进行检测时既能够对车体的一位上心盘和二位上心盘进行支撑、又可以对其进行检测,不影响以上心盘为基准对相关尺寸进行检测且能够减小对车体检测误差的铁路货车检测用车体支撑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铁路货车检测用车体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两个支撑装置,每一所述支撑装置均包括一支撑底座,每一所述支撑底座的顶端均设置有一圆形法兰,每一所述圆形法兰径向均间隔设置有一组“V”形通槽,每一所述圆形法兰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一承载台,每一所述承载台径向均设置有与各所述“V”形通槽对应的另一组“V”形通槽,其中一所述支撑装置的承载台顶部中心设置有一导向销,另一所述支撑装置的承载台顶部中心两侧对称设置有两定位块。
每一组所述“V”形通槽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V”形通槽相对于水平线上下对称,且相对于垂直线一侧的两个所述“V”形通槽与所述垂直线的夹角为20~45°,另外一侧的两个所述“V”形通槽与所述垂直线的夹角为20~45°。
每一所述支撑底座均包括一设置在底部的方形法兰,所述方形法兰顶部设置有一截面呈方形,且方形截面逐渐缩小的支撑筒,所述支撑筒顶部焊接有一方形连接台,所述连接台的顶部焊接有一圆形支撑柱,所述支撑柱顶部连接所述圆形法兰。
每一所述圆形法兰与所述承载台之间设置有调整垫片。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两支撑装置,每一支撑装置的圆形法兰和承载台均径向间隔设置有相对应的四个“V”形通槽,四个“V”形通槽相对于水平线上下对称,且相对于垂直线形成一定范围的夹角,因此三坐标检测触头通过“V”形通槽对车体心盘进行检测时,能够方便、可靠地通过三坐标测量仪的CCD传感器检测车体一位心盘和二位心盘的几何尺寸。2、由于本实用新型在其中一支撑装置的承载台中心设置有一导向销,另一支撑装置的承载台中心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一定位块,因此在对车体的心盘进行检测时,导向销可以使一位上心盘中心准确落到承载台的中心,两定位块可以使二位上心盘中心准确落到承载台的中心线处,且能够有效避免二位上心盘在车体检测时发生移动。3、由于本实用新型支撑底座下部采用面积较大的方形法兰,上部采用面积较小的圆形法兰,在支撑车体时可以具有稳定的受力结构且可以抗较大的横向力。4、本实用新型的圆形法兰与承载台之间可以加装不同厚度的调整垫片,因此可以在安装时方便调整承载台上平面的高度偏差和平面度。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应用于在对车体进行检测时对车体进行支撑的过程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撑底座和圆形法兰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支撑装置承载台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左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支撑装置承载台的俯视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左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左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535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