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机动车尾气余热回收的温差发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494610.3 | 申请日: | 201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343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沈辉;梅德庆;姚喆赫;陈子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怀禹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机动车 尾气 余热 回收 温差 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差发电器,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尾气余热回收的温差发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汽车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汽车普及率的提高增加了人们对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从而进一步加速了全球能源危机。与此同时,汽车燃油中有大约40%的能量随尾气排出而浪费,并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如果能将汽车尾气回收利用,既能提供解决能源危机的新途径,又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采用温差发电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温差发电是指材料用于热电效应,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通过在热源和冷端之间合理选用和布置N型和P型热电臂,可以在热电偶两端产生电压和电流,将电流引出即可利用。国内外对温差发电技术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用于机动车尾气余热回收的具有功能梯度结构的层叠阵列型温差发电器却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尾气余热回收的温差发电器,产生的电能可以直接利用,或者储存在机动车的蓄电池中,可以为照明、空调等提供能量,也可以作为油电混合动力车辆的部分电力来源。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覆盖板上间隔地安装n个低温端热交换器和n-1个高温端热交换器,每个低温端热交换器的两端均安装冷却腔连接头,在每个冷却腔连接头上再安装连接管;n个低温端热交换器一侧每两个依次用连接水管连通,同一侧的n-1个高温端热交换器的一端接第一个热流分散器;n个低温端热交换器另一侧分别接冷却腔连接头和连接管,第一个和第n个低温端热交换器分别与冷却水入口管和冷却水出口管相连,其余相邻的低温端热交换器均用连接水管连通,同一侧的n-1个高温端热交换器接第二个热分流分散器;相邻的低温端热交换器和高温端热交换器之间阵列放置多个温差发电模块,温差发电模块的高温端覆盖层和低温端覆盖层分别与高温端热交换器和低温端热交换器相接触,相邻两个温差发电模块分别用连接导流片串联连接,第一个温差发电模块与最后一个温差发电模块均用输出电极连接,温差发电模块之间用隔热材料层固定,第二覆盖板固定在温差发电器上面。
所述的温差发电模块采用热电偶阵列结构,将多个热电偶串联;热电臂之间放置隔热材料固定;高温端覆盖层和低温端覆盖层相对的一侧加工有凹槽,将导流片和P型热电臂和N型热电臂分别放入凹槽中固定。
所述的低温端热交换器和高温端热交换器结构相同,均为“工”字型的内部开有通道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产生的电能可以直接利用,或者储存在机动车的蓄电池中,可以为照明、空调等提供能量,也可以作为油电混合动力车辆的部分电力来源;
2)降低了机动车尾气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的污染程度;
3)提高了温差发电效率和温差发电器的输出功率,大大降低了机动车发动机的能耗和提高了机动车的综合性能,是一种有效解决能源危机和节能减排的新技术;
4)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与维修方便,性能高,制造成本低和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正面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反面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装配结构原理图。
图4是温差发电器装配图。
图5是温差发电器除去温差发电模块的结构图。
图6是温差发电模块外观图。
图7是温差发电模块内部图。
图8是温差发电模块内部热电偶连接图。
图9是温差发电模块散热端覆盖板。
图10是温差发电模块冷却端覆盖板。
图11是低温端热交换器(高温端热交换器)结构图。
图12是冷却水入口管(冷却水出口管)结构图。
图13是连接水管结构图。
图14是冷却腔连接头结构图。
图15是热流散热器的正面结构图。
图16是热流散热器的反面结构图。
图17是入口排气管(出口排气管)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4946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晶硅的制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引线自动成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