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半封闭电动场地中巴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05283.7 | 申请日: | 201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11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宗志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1/02 | 分类号: | B62D31/02;B60N2/005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李玉平 |
地址: | 52377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封闭 电动 场地 中巴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封闭电动场地中巴。
背景技术
在校园、高尔夫球场等场合使用的场地车大多为开放式,没有车厢,乘客可以从每排座位两边直接上下车,虽然上下车方便,但是不安全,乘客很容易掉下车,而且车身完全敞开,仅仅由雨帘遮风挡雨,乘坐不舒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半封闭电动场地中巴,这种电动场地中巴在车厢腰线以下由结构围闭成半封闭的车厢,乘客乘坐在该车厢内部,安全舒适,在车厢腰线以上仍然敞开,乘客与外界空间保持通畅的接触,需要时又可以用卷帘遮蔽,这种场地中巴座位数量较多,座位设置合理,乘客上下车比较方便。
为此给出一种半封闭电动场地中巴,包括车厢,还包括车顶和车厢腰线,车厢腰线环绕于所述车厢四周的中部,车厢腰线以下除开门处之外封闭,车厢腰线以上敞开,车厢腰线以上设置有侧立柱。
其中,所述侧立柱、车顶和车厢腰线围成窗户,设有可遮蔽窗户的卷帘。
其中,所述车厢包括前部车厢、中部车厢和尾部车厢三部分,前部车厢的侧边设置有前门,中部车厢的侧边设置有中部车门,尾部车厢设置有尾部车门,前部车厢、中部车厢和尾部车厢的座位互相隔离设置,前部车厢设置有朝前的司机座位。
其中,所述中部车厢的前部设置有朝后的座位,中部车厢的后部设置有朝前的座位,朝后的座位和朝前的座位之间设置有通道一,通道一与中部车门连通。
其中,中部车厢的后部设置的所述朝前的座位为两排,两排朝前的座位中,靠近通道一的一排座位比靠近尾部车厢的一排座位在靠近中部车门侧少一个座位,这两排朝前的座位之间设置有通道二,通道二与中部车门连通。
其中,所述前部车厢还设置有朝前的乘客座位。
其中,所述尾部车门设置在所述尾部车厢的后方,尾部车厢设置有面面相对的两排纵向座位,两排面面相对的纵向座位之间设置有通道三,通道三与尾部车门连通。
本申请有益效果:本申请的半封闭电动场地中巴在车厢腰线以下由结构围闭成半封闭的车厢,乘客乘坐在该车厢内部,安全舒适,在车厢腰线以上仍然敞开,乘客与外界空间保持通畅的接触,需要时又可以用卷帘遮风挡雨;中部车厢的前部设置有朝后的座位,中部车厢的后部设置有朝前的座位,即中部车厢设置有面面相对的两排横向座位,通道一由这两排座位共用,节约了空间,从而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设置较多的座位;通道一与开在车厢侧边的中部车门连通,乘客上下车时无需在通道中转弯,故上下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半封闭电动场地中巴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半封闭电动场地中巴的内部座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和图2包括:
车厢1、前部车厢11、中部车厢12、尾部车厢13、侧立柱14、卷帘15、车顶16、车厢腰线17、
前门21、中部车门22、尾部车门23、
司机座位111、前部车厢的乘客座位112、
中部车厢朝后的座位121、中部车厢的靠近通道一的朝前的座位122、通道一123、中部车厢的靠近尾部车厢的朝前的座位124、通道二125、
尾部车厢的纵向座位131、通道三13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半封闭电动场地中巴,包括车厢1,还包括车顶16和车厢腰线17,车厢腰线17环绕于车厢1四周的中部,车厢腰线17以下除开门处之外封闭,车厢腰线17以上敞开,车厢腰线17以上设置有侧立柱14,侧立柱14、车顶16和车厢腰线17围成窗户,卷帘15可遮蔽窗户。乘客乘坐在该车厢1内部,安全舒适,在车厢腰线17以上仍然敞开,乘客与外界空间保持通畅的接触,需要时又可以用卷帘15遮风挡雨。
本申请中,车厢1包括前部车厢11、中部车厢12和尾部车厢13三部分,前部车厢11的侧边设置有前门21,中部车厢12的侧边设置有中部车门22,尾部车厢13设置有尾部车门23,前部车厢11设置有朝前的司机座位111,前部车厢11、中部车厢12和尾部车厢13的座位互相隔离设置,前部车厢11的乘客从前部车厢11的前门21上下车,中部车厢12的乘客从中部车厢12的中部车门22上下车,尾部车厢13的乘客从尾部车厢13的尾部车门23上下车,三个车厢的乘客上下车互不干扰,因此乘客上下车比较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东莞三新电动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052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卡车备胎架总成
- 下一篇:一种多片组合式全地形车驾驶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