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燃料用箱内管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00821.X | 申请日: | 201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7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片山和孝;水谷幸治;浅井启太;小林德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D23/00 | 分类号: | B29D23/00;B29C35/02;B29C47/00;F02M37/00;F16L11/11;B29K77/00;B29L2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燃料 用箱内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设于燃料箱内并具有用于吸收燃料箱的位移及燃料泵的振动等的波纹构造的汽车燃料用箱内管(以下,适当地简称为“箱内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在汽车的燃料管道系统中,形成随时自燃料箱内抽出并供给使发动机运转时所需的燃料(汽油、乙醇汽油(gasohol,汽油加乙醇)等)的机构。此时,利用始终位于于燃料箱内的泵(称作燃料泵)抽出上述燃料。而且,在上述燃料箱内,与燃料泵相连结的软管(hose)称为箱内管(in-tank tube),该软管也与上述燃料泵相同地始终位于燃料箱内。
在这里,图1示意性地示出上述燃料箱内部的状况,附图标记1为箱内管(附图标记1’为在柴油车的情况下通常会设置的回流(return)侧的箱内管,与箱内管1相同),附图标记2为燃料箱,附图标记3为燃料,附图标记4为过滤器,附图标记5为燃料泵,附图标记6为喷射泵、附图标记7为聚甲醛(POM)制的壳体,附图标记8为弹簧。即,燃料箱2内的燃料3经由过滤器4,被燃料泵5送入到箱内管1内,再被直接送到发动机等的外部燃料回路。而且,为了应对燃料箱2的热膨胀引起的变形,包围上述箱内管1等的壳体7设置有弹簧8。此外,为了应对吸收燃料箱2的膨胀引起的变形、泵的振动,上述箱内管1也通常如图所示那样形成为波纹构造。另外,回流侧的燃料3在喷射泵6的文丘里(Venturi)作用下送回到壳体7内。
但是,上述箱内管1虽然设置为上述那种状态,但对其使用方式导致上述燃料3被氧化而产生的酸性汽油的耐受性(耐酸性汽油性),不用说软管的内周面,软管的外周面也被要求具有该耐受性。因此,以往是利用聚酰胺11(PA11)、聚酰胺12(PA12)等这样的耐酸性汽油性等优良的材料形成软管整体,从而应对这些要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183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图1所示的箱内管1与燃料泵5通常利用图2所示的连接器10相连结。连接器10的压入部11通过压入箱内管1的端部而与箱内管1连结,连接器10的卡合部12通过与燃料泵5的被卡合部卡合而与燃料泵5连结。
但是,近年来,存在使用乙醇汽油的倾向,导致汽油的热量不足,为了补充其燃料不足而存在如下倾向:将箱内管大口径化,提高乙醇汽油的流量。
可是,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箱内管的大口径化导致的耐压性能的下降、燃料泵的压力等,箱内管1的端部自连接器10的压入部11脱落等大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压性能优良的箱内管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燃料用箱内管,其是单层构造并配设于燃料箱内,并具有吸收燃料箱的位移及燃料泵的振动等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汽车燃料用箱内管形成为由以脂肪族聚酰胺树脂为主成分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单层构造,并且具有以下的耐压特性(X):
(X)向在80℃的试验液(Fuel C∶甲醇=85∶15(容量基准))中浸渍了168小时的箱内管内填充作为加压介质的硅油,利用试验用管道堵塞箱内管的两端,以升压速度1.0MPa/min在室温条件下进行耐压试验,箱内管破裂或试验用管道脱离时的压力(破坏压力)为2.8MPa以上。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燃料用箱内管的制造方法,该汽车燃料用箱内管是单层构造并配设于燃料箱内,并具有吸收燃料箱的位移及燃料泵的振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汽车燃料用箱内管的制造方法包括:挤压工序,将以脂肪族聚酰胺树脂为主成分的树脂材料挤压成管形状;电子束照射工序,对管照射电子束;以及热处理工序,对被照射了电子束的管,以上述脂肪族聚酰胺树脂的玻璃转移温度(Tg)以上且不满熔点的温度,进行热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08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