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压铸部件强度评价方法、铝压铸部件以及铝压铸部件的缺陷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2918.4 | 申请日: | 201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24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三邑宗隆;冲田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29/44 | 分类号: | G01N29/4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铸 部件 强度 评价 方法 以及 缺陷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压铸部件的强度评价方法、铝压铸部件以及铝压铸部件的缺陷检测方法,例如适用于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使用的部件等。
背景技术
例如在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使用的柱壳体(column housing)等是由铝压铸部件构成的。作为这种铝压铸部件,例如有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在该专利文献1中,在使铝压铸部件的壁厚成为5mm以下的状态下,使洛氏硬度成为HRB50以上,由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即使产生了铸造缺陷,也能够得到高强度、高品质的铝压铸部件。此外,作为这种铝压铸部件的强度评价方法,例如有下述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技术。其中,在专利文献2中,例如对铸造品照射超声波并根据来自铸造品的声波信息来检测铸造品的铸件气孔和断裂冷硬层,取得第1内部缺陷三维分布数据,对相同的铸造品进行X线CT测量,从铸造品的多个截面图像中检测铸造品的铸件气孔而取得第2内部缺陷三维分布数据,对第1内部缺陷三维分布数据与第2内部缺陷三维分布数据进行比较来取得铸造品的断裂冷硬层的三维分布数据。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从在铝压铸部件的浇口附近的浇道部内凝固的熔融金属上切割出检查片,计算在作为该检查片的切割面的检测面上露出的断裂冷硬层的面积相对于检测面的面积的面积率,对该面积率和预定的基准值进行比较来判断铝压铸部件的不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080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9128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11728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关于所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铝压铸部件,是对5mm以下的试验片的强度进行了评价,而未对实际的铝压铸部件的强度进行评价。此外,关于所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铝压铸部件的强度评价方法,毕竟只是检查了铝压铸部件的浇道部内的凝固的熔融金属,而不是铝压铸部件自身的评价。与此相对,所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铝压铸部件的强度评价方法能够进行铝压铸部件自身的评价,但是,实质上很难对例如较大的铝压铸部件或复杂的铝压铸部件的所有部分进行检查。实际的铝压铸部件不能避免铸件气孔等内部缺陷,有时会以该内部缺陷为起点发生破坏。此外,铝压铸部件在大多情况下形成为复杂的形状,即使例如利用超声波探伤对内部缺陷进行探伤,也不清楚应该在哪部分进行强度评价。此外,针对实际的铝压铸部件,取得利用超声波探伤得到的内部缺陷三维分布数据、并取得利用X线CT得到的内部缺陷三维分布数据,从而对两者进行比较来取得断裂冷硬层的分布数据是极其困难的。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那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用超声波探伤准确地评价实际的铝压铸部件。具体而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准确地评价实际的铝压铸部件的强度,能够得到预定强度的铝压铸部件的铝压铸部件强度评价方法以及铝压铸部件。此外,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准确地检测实际的铝压铸部件的内部缺陷、尤其是断裂冷硬层的状态的铝压铸部件的缺陷检测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铝压铸部件强度评价方法是评价铝压铸部件的强度的方法,该铝压铸部件强度评价方法的特征在于,对预先通过应力分析求出的铝压铸部件的高应力部的预定范围的内部缺陷进行超声波探伤,在该预定范围的内部缺陷的最大缺陷面积为预定值以下时,评价为该铝压铸部件具有预定强度。
此外,评价铝压铸部件的强度的方法的特征在于,针对在预先进行的所述铝压铸部件的弯曲试验中发生了破坏、并且对该铝压铸部件预先进行应力分析而求出的高应力部,对该高应力部的预定范围的内部缺陷进行超声波探伤,在该预定范围的内部缺陷的最大缺陷面积为预定值以下时,评价为该铝压铸部件具有预定强度。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铝压铸部件通过所述铝压铸部件强度评价方法进行了强度评价,该铝压铸部件的特征在于,所述高应力部的预定范围的内部缺陷的最大缺陷面积为0.8mm2以下。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铝压铸部件是在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使用的部件。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铝压铸部件是在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使用的柱壳体,所述高应力部是所述柱壳体的夹持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29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氨酯软泡汽车座椅的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巧克力融化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