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13262.6 | 申请日: | 201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14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林秀高;下俊久;熊谷京子;三冈哲也;上田真玄;滨田直宏;大宅彻;前田谕志;绿川俊文;中野刚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B32B27/30 | 分类号: | B32B27/30;C08F290/12;C08J7/04;C09D4/02;C09D5/00;C09D7/12;C09D18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金世煜;苗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的车窗开口部配置玻璃板作为车窗材料。近年,为了使汽车等车辆轻量化,提出了使用透明树脂板代替玻璃板作为车窗材料。尤其是芳香族聚碳酸酯系的透明树脂板,由于耐破坏性、透明性、轻量性、易加工性等优异,所以是有希望作为车辆用车窗材料的材料。
由于车辆暴露在室外,所以车辆用车窗材料要求耐候性。另外,以车辆清洗时为代表,在车辆用车窗材料的表面施加了各种的摩擦等外力。因此,车辆用车窗材料要求高耐磨性能。由于与玻璃板相比,透明树脂板的表面硬度低,所以发生擦伤、磨损等而使透明性容易受损。因此,使用透明树脂板作为车辆用车窗材料时受限。
因此,在作为车窗用提出的透明树脂板的表面,通常层叠有具有耐候性和耐磨性的硬涂层(保护膜)(专利文献1~4)。还提出了耐候性优异的硬涂层形成用的涂层剂(专利文献5、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785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1190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711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8657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0-159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7-2388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车窗材料等车辆用部件的有关耐候性和耐磨性的要求等级逐渐增高,对于具有由以往涂层组合物形成的保护膜的车辆用部件,存在耐候性和耐磨性未必充分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十分优异的耐候性和耐磨性的车辆用部件。
本发明的车辆用部件具备成型体和设置在该成型体的表面上的、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固化而形成的保护膜。上述活性能量线固化性组合物含有:活性能量线固化性预聚物(A),其可通过具有羟基的丙烯酸系预聚物与具有异氰酸酯基和(甲基)丙烯酰基的丙烯酸单体(a4)的反应而得到;活性能量线固化性化合物(B),其具有苯并三唑基与(甲基)丙烯酰基;其它活性能量线固化性化合物(C),其具有(甲基)丙烯酰基且与(A)成分和(B)成分不同;以及无机氧化物粒子(D)。具有羟基的上述丙烯酸系预聚物是含有具有哌啶基与(甲基)丙烯酰基的丙烯酸单体(a1)、具有羟基与(甲基)丙烯酰基的丙烯酸单体(a2)、以及其它的单体(a3)作为单体单元的共聚物。
上述本发明的车辆用部件具有十分优异的耐候性和耐磨性。
优选活性能量线固化性预聚物(A)的数均分子量为3000~100000。优选活性能量线固化性预聚物(A)的(甲基)丙烯酰基当量为250~1600。
丙烯酸单体(a3)优选包含具有含氟原子的官能团的化合物。该官能团优选为全氟烷基。
优选活性能量线固化性化合物(C)含有具有(甲基)丙烯酰基和-(CH2)5-表示的基团的化合物(C1)。化合物(C1)优选是由下述通式(1)表示的化合物。
式(1)中,R1表示氢原子或甲基,同一分子中的多个R1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n、m、l、o、p以及q表示满足n+m+l+o+p+q=1~12的整数。优选n、m、l、o、p以及q为满足n+m+l+o+p+q=6~12的整数。
优选活性能量线固化性化合物(C)还含有具有(甲基)丙烯酰基且不具有-(CH2)5-表示的基团的化合物(C2)。化合物(C2)优选是具有平均2~15个(甲基)丙烯酰基和氨基甲酸酯基的聚氨酯化合物。优选化合物(C2)的数均分子量为500~10000。
优选活性能量线固化性化合物(C)还含有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硅油(C3)。
优选无机氧化物粒子(D)为SiO2粒子。
优选以(A)成分、(B)成分和(C)成分的总量为基准,(A)成分的比例为1~50质量%、(B)成分的比例为1~20质量%、(C)成分的比例为30~95质量%。
优选以(A)成分、(B)成分和(C)成分的总量为基准,(A)成分的比例为1~50质量%、(B)成分的比例为1~20质量%、(C1)成分的比例为5~60质量%、(C2)成分的比例为20~80质量%、(C3)成分的比例为0.01~2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32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