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下边梁的端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26056.9 | 申请日: | 2011-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7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须崎孝宏;新谷俊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苏萌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下边梁的端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下边梁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被配置于车辆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载荷经由前轮胎而被传递至下边梁的车辆前方侧端部,从而使冲击载荷被吸收。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其被构成为,在纵梁前部与铰链柱下部之间的接合部附近,设置有对下铰链用的安装部进行加强的铰链加强件,并使来自轮胎的冲击载荷经由铰链加强件而被传递至纵梁(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下边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前侧部处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上侧角部上设置有前侧高刚性部,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后侧部处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下侧角部上设置有后侧高刚性部(参照专利文献2)。
在此,在下边梁中,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尤其是在偏心碰撞时,前轮胎碰到下边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载荷将集中于下边梁内板侧的情况较多。此外,有时会出现下边梁内板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端部通过地板面板和横向构件等而受到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牵拉的力的情况。因此,为了不使下边梁内板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而一般采用如下的方法,即,变更下边梁内板的材质或增加下边梁内板的板厚等,以提高相对于弯矩的耐力。
但是,当通过下边梁内板的材质变更或板厚增加等而提高相对于弯矩的耐力时,将会涉及到成本提高和重量增加。因此,希望有效地使载荷在下边梁的车辆前后方向(轴向)上进行传递。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11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0389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0553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11376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1-1389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碰撞时有效地使载荷在下边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传递的下边梁的端部结构。
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种方式所涉及的下边梁的端部结构具备:下边梁,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被设置于车辆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且被设定为,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下边梁外板、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下边梁内板在车辆上侧及车辆下侧分别被接合的封闭截面结构;载荷输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下边梁的车辆前方侧端部上,且被构成为,前端部处的所述下边梁外板的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下边梁内板的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面积,并且,从所述前端部朝向车辆后方侧,所述下边梁外板的截面面积减小且所述下边梁内板的截面面积增大。
第二种方式所涉及的下边梁的端部结构具备:下边梁,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被设置于车辆下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外侧,且被设定为,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下边梁外板、和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下边梁内板在车辆上侧及车辆下侧分别被接合的封闭截面结构;载荷输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下边梁的车辆后方侧端部上,且被构成为,后端部处的所述下边梁外板的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下边梁内板的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面积,并且,从所述后端部朝向车辆前方侧,所述下边梁外板的截面面积减小且所述下边梁内板的截面面积增大。
根据第一种方式或者第二种方式,车辆前方碰撞时或者车辆后面碰撞时的载荷被传递并输入到下边梁的端部的载荷输入部。由于在载荷输入部中,外板的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面积大于内板的与车辆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面积,因此载荷被充分地分配并传递到下边梁外板侧。
因此,抑制了使下边梁内板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弯矩,并且载荷有效地在下边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传递。由此,由于在下边梁的载荷输入部没有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条件下使载荷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传递,因此提高了载荷传递性能。
在第三种方式所涉及的下边梁的端部结构中,在俯视观察时,所述载荷输入部中的所述下边梁外板与所述下边梁内板的边界随着趋向于所述下边梁外板的截面面积减小的方向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倾斜。
根据第三种方式,朝向车辆后方侧,下边梁外板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并且下边梁内板的截面面积逐渐增大。因此,与在载荷输入部中具有下边梁外板的截面面积和下边梁内板的截面面积急剧地变化从而应力集中的部位的结构相比,载荷将有效地在下边梁的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传递,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了载荷传递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60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