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轮胎内衬层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80027145.5 申请日: 2011-03-31
公开(公告)号: CN102933643A 公开(公告)日: 2013-02-13
发明(设计)人: 郑一;全玉花;李相牧;金基雄 申请(专利权)人: 可隆工业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C08J5/18 分类号: C08J5/18;C08G69/40;B29D30/30;C08L77/00;B60C5/14
代理公司: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代理人: 黄丽娟;陈英俊
地址: 韩国*** 国省代码: 韩国;KR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轮胎 内衬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轮胎内衬层的膜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轮胎内衬层的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用于轮胎内衬层的膜尽管薄,但是可以显示优异的气密性,因而能够使轮胎轻量化和使车辆具有更高的燃料效率,并且在轮胎制备过程中还显示优异的模压性能。

背景技术

轮胎支撑车辆的载荷,吸收来自路面的冲击,并传递车辆在地面的驱动力或制动力。通常地,轮胎由纤维/钢/橡胶的复合材料形成,并且配置如图1所示。

胎面1与路面接触,施加用于制动或驱动所必需的摩擦力,并且必须显示良好的耐磨性、高的抗外部冲击性和低的生热性。

胎体层(body ply)(或胎体(carcass))6为轮胎内部的帘线层(cord layer),在车辆使用过程中支持载荷,承受冲击,并需要对弯曲运动具有高的抗疲劳性。

带束(belt)5设置在胎体层上,主要由钢丝组成,减缓外部冲击并形成胎面大小的接地平面,从而得到高驱动稳定性。

侧壁3指的是从胎肩2的低表面至胎圈9的橡胶层,并保护其中的胎体层6。

内衬层7设置在轮胎内部代替内胎,并防止漏气,因而能够形成充气轮胎。

胎圈9为通过用橡胶涂布钢丝得到的矩形或六边形钢丝圈(wire bundle),并起到使轮胎保持在轮辋上的作用。

冠带层4为设置在用于某些车辆的子午线轮胎的带束上的特定帘线,并在驱动时使带束的移动最小。

三角胶条(apex)8为三角形橡胶填料,其使胎圈9的分散最小,缓和外部冲击以保护胎圈并防止在成型时引入空气。

近来,已经通常使用无内胎轮胎,其中注入约为30~40psi的高压空气而不使用内胎,以及具有高气密性的内衬层设置在胎体的内层以在车辆使用过程中防止内部的空气排放到外部。

在过去,使用的轮胎内衬层主要由具有相对低的空气渗透率的橡胶包括丁基橡胶或卤化丁基橡胶组成。这种内衬层不得不以如下方式制备:增加橡胶的量或内衬层的厚度以得到足够的气密性。因而发生如下的情形:例如,轮胎的总重量增加,车辆的燃料效率下降,在硫化或车辆使用过程中在胎体层的内部橡胶与内衬层之间形成气囊,或者内衬层的形状或性能变差。

因此,已经做出多种尝试来减少内衬层的厚度和重量以减少燃料消耗,并减少在轮胎硫化或车辆使用过程中内衬层形状或性能的变化。

然而,常规已知方法不能够充分地保持优异的空气渗透率和轮胎的模压性能,并同时如所需降低内衬层的厚度和重量。此外,存在其中使用常规方法得到的内衬层由于在轮胎制备过程中或者在车辆使用过程中等的反复变形而破裂的情形,从而令人不期望地导致低的抗疲劳性。

因此,需要开发可以成形得更薄以实现轮胎的轻量化和优异性能包括气密性或模压性能的轮胎内衬层。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轮胎内衬层的膜,其即使在薄的厚度下仍可以显示优异的气密性,因此实现轮胎的轻量化和车辆的更高燃料效率,并且还在轮胎制备过程中显示高的模压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制备所述用于轮胎内衬层的膜的方法。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用于轮胎内衬层的膜,其包含含有聚酰胺基链段和相对于所述膜总重量为5~50wt%的聚醚基链段的共聚物,且其厚度为30~300μm。

此外,本发明提供制备用于轮胎内衬层的膜的方法,包括使聚酰胺基树脂或其前体与相对于所述膜总重量为5~50wt%的聚醚基树脂聚合,由此制备共聚物,并对所述共聚物进行熔融和挤出,由此形成膜。

下面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用于轮胎内衬层的膜和制备该膜的方法的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用于轮胎内衬层的膜,其包含含有聚酰胺基链段和相对于所述膜总重量为5~50wt%聚醚基链段的共聚物,且所述膜的厚度为30~300μm。

本发明人已经确认通过使聚酰胺基链段和特定量的聚醚基链段共聚形成的用于轮胎内衬层的膜即使在薄的厚度下也可以显示优异的气密性和高的内压保持性能,以及即使在轮胎成型后施加适当的力仍可以容易地拉伸或变形,因此确保优异的模压性能,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可隆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可隆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71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