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方法及眼用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180029014.0 | 申请日: | 2011-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46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7 |
发明(设计)人: | 真岛行彦;上野隆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R-技术上野 |
主分类号: | A61K31/5575 | 分类号: | A61K31/5575;A61B3/12;A61K9/08;A61K47/16;A61K47/24;A61P2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温宏艳;李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视网膜 疾病 方法 组合 | ||
发明背景。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使用脂肪酸衍生物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方法,以及包含所述脂肪酸衍生物的眼用组合物的用途。本发明还涉及用于使用脂肪酸衍生物改善患者的视细胞(视柱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或视觉相关生活质量(QOL)的方法,以及包含所述脂肪酸衍生物的眼用组合物的用途。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基于视网膜敏感性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QOL)评估视网膜疾病的程序或系统。
相关技术的说明
视网膜是位于眼睛最内层的膜样组织,其对于视觉功能(诸如感受光)具有重要作用。视网膜分为10层,例如按由外到内的顺序形成视网膜色素层、神经上皮层、外界膜、外部颗粒层、外网层、内部颗粒层、内网层、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来自外部世界的辐射在视网膜上的光从内界膜侧透射到视网膜层,并由位于神经上皮层上作为感光细胞的视细胞(视柱细胞和视锥细胞)接收。在视细胞中,光被转化成神经信号,且该信号通过视网膜中存在的各种神经细胞处理,最终将信息由位于视网膜表面(眼球中心侧)的神经节细胞通过视神经传送到脑中枢。视网膜的中心是一个最密切相关的区域,其看起来有点浅黄棕色,因此称为黄斑区。此外,黄斑的中央区提供有厚度约0.05 mm并且呈圆锥形凹陷的薄视网膜,因此被称为是成圆锥形的,并且是具有最佳视力的位点。作为视网膜感光受体的视锥(Pyramids)和视柱(rods)的分布不同。视锥在明亮的地方发挥功能并控制明视觉,且大量的视锥存在于从中央凹到黄斑区之间的范围内,当远离中央凹时视锥的密度降低。另一方面,大量的视柱细胞存在于视网膜周围从而围绕着黄斑区,并且在暗处发挥功能并控制暗视觉。
一旦由于某些种类的因素导致视细胞(视柱细胞和视锥细胞)功能紊乱,就会对视力、视野等产生严重影响。一种引起视细胞功能紊乱单因素的实例包括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年龄相关黄斑变性、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肾性视网膜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视网膜动脉阻断、视网膜静脉闭塞、视网膜剥离、黄斑水肿、视网膜色素变性、早产儿视网膜病、贫血性视网膜病变、白血病性视网膜病、外伤导致的视网膜/脉络膜病症、视神经炎、乳头视网膜炎、眼内视神经炎、视神经视网膜炎、蛛网膜炎、脊髓炎、视神经萎缩(包括视神经萎缩相关疾病(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包括Lever病(Lever’s disease)))、缺血性视神经病、原发性视神经炎、青光眼性视神经病、视神经外伤等)、眼新血管形成(例如脉络膜新血管形成和视网膜新血管形成)或其它视网膜疾病(例如眼底疾病)。例如,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4000~8000人中有一例患者的遗传性疾病,也常发现有散发病例。组织学上,其是一种以视细胞功能紊乱为基础的疾病,其中紊乱从视柱开始直至视锥。该疾病是难治的疾病,起始于夜盲的临床症状,并且降低视网膜敏感性,从而引起视野收缩和视力下降,导致视力丧失。因此判定如果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网膜敏感性(特别地黄斑区视网膜敏感性)得到了改善,则认为视细胞(视柱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本身得到了改善是可能的。
脂肪酸衍生物是存在于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组织或器官中并且显示出广泛生理活性的有机羧酸类的成员。一些在自然中发现的脂肪酸衍生物具有作为其一般结构特征的如式(A)所示的前列腺烷酸骨架:
。
另一方面,一些合成的前列腺素(PG)类似物具有修饰的骨架。基于五元环部分的结构特性,基本的PG类分为PGA类、PGB类、PGC类、PGD类、PGE类、PGF类、PGG类、PGH类、PGI类和PGJ类,并且根据碳链部分中不饱和键的数目和位置可以进一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型(下标为1):13,14-不饱和-15-OH
二型(下标为2):5,6-和13,14-双不饱和-15-OH
三型(下标为3):5,6-、13,14- 和17,18-三不饱和-15-OH。
进一步地,基于第9位羟基的构型,PGF类分为α型(其中羟基为α-构型)和β型(其中羟基为β-构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R-技术上野,未经株式会社·R-技术上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90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