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FcγRIIB(CD32B)和CD20特异性抗体的组合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180040351.X | 申请日: | 201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0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马克·克拉格;M·格兰尼;阿里·鲁加尼安;斯蒂芬·贝尔斯;P·约翰逊;肖恩·林;比约恩·弗伦多斯;英格丽德·泰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安普敦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6/28 | 分类号: | C07K16/28;A61K39/395;A61P35/0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王芝艳;邹宗亮 |
地址: | 英国南*** | 国省代码: | 英国;GB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fc riib cd32b cd20 特异性 抗体 组合 应用 | ||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防止抗体Fc结构域和细胞表面FcγRIIb之间结合的试剂(agent)。本发明还涉及包含所述试剂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用于治疗具有诸如使用基于抗体的组合物治疗的癌细胞的靶细胞的患者。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预测靶细胞对于基于抗体的治疗的响应的方法,特别是在抗体配体对FcγRIIb介导的内化敏感的情况下预测靶细胞对于基于抗体的治疗的响应的方法,特别涉及FcγRIIb表达水平和/或治疗性抗体通过FcγRIIb介导的内化作为靶细胞对于所述治疗的响应的预后标志物的用途。
单克隆抗体(mAb)可产生治疗效果的机制是通过招募诸如细胞毒性细胞(例如巨噬细胞)和酶(例如补体)的天然效应系统,然后所述效应系统靶向mAb结合的细胞,而刺激除去癌细胞和其他不想要的细胞。
例如,I型抗CD20mAb(例如当前的市场主导药利妥昔单抗)通过经mAb的抗原结合结构域结合B细胞表面上的CD20分子并清除这些靶B细胞而发挥作用。它们通过招募和激活通过在效应细胞的表面表达的Fcγ受体(FcγR)而与mAb的Fc结构域相互作用的这些效应细胞来实现这点。
抗CD20单克隆抗体(mAb)利妥昔单抗改善了患有滤泡(FL)性淋巴瘤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患者的总体存活率(OS)(1-4)。在外套细胞淋巴瘤(MCL)中,仅观察到轻度响应(5),而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中,起始单剂利妥昔单抗试验所产生的响应没有在其他非何杰金淋巴瘤(NHL)中所产生的响应显著((6)中综述)。一部分淋巴瘤显示对利妥昔单抗具有原发抗性,或者最终对含有利妥昔单抗的联合治疗产生抗性(7)。该治疗抗性及所观察到的不同NHL亚型对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敏感性背后的分子基础当前尚未知,但可能包括CD20表达水平(8-10)、补体防御分子(CD55和CD59)的高表达(11、12)、凋亡抗性的形成(13)以及由于低亲和力等位基因表达导致的次佳的Fcγ受体(FcγR)相互作用(14)。
非常期望在治疗不佳或抗性明显的情况下提高这些抗体的有效性。
通常认为Fc:FcγR相互作用对于抗CD-20mAb的功效至关重要(15-18)。与此相一致,在FcγRIIIa中携带较高亲和力的158V等位基因的淋巴瘤患者要比具有低亲和力的158F异型的淋巴瘤患者更好地响应利妥昔单抗(14),导致许多研究者都集中于提高mAb与FcγRIIIa的相互作用,例如通过去岩藻糖基化(19)。相比之下,对于抑制性FcγRIIb则给予较少关注,FcγRIIb用作诸如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激活性FcγR的携带ITAM的受体接收的刺激性活动的负调节剂。在B细胞中,该相互作用用于限制免疫复合物结合之后的B细胞增殖,而在巨噬细胞中,FcγRIIb的参与引起细胞毒性活性的抑制(15)。
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FcγRIIb表达于CLL/SLL、MCL以及FL上,后者尤其在转化过程中有表达。在DLBCL中,FγRIIb表达较弱,由此解释了在其表达和对于利妥昔单抗-CHOP(R-CHOP)化疗之间未显示相关性的原因(20,21)。关于激活性FcγR,还发现影响FcγRIIb活性的多形性,232I等位基因比232T等位基因更有效地抑制BCR介导的钙流(22,23)。然而,Weng和Levy未能在FL患者中确定这些多形性和对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响应之间的相关性。
可用于临床研究的抗CD-20mAb数量越来越多。根据这些不同抗CD20mAb在质膜中再分布CD20的能力及其在不同效应细胞测定中的活性将其分类为I型(例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奥法木单抗(ofatumumab))或II型(例如,托西莫单抗(tositumomab)(B1),GA101,11B8)(25-27)。
发明人及其他人已经证明II型mAb在许多模型系统中均更高效地清除B细胞靶(18,19)。例如,在其中II型mAb引发溶酶体细胞死亡的较高能力不明显的人正常B细胞消耗的CD20转基因(Tg)模型(25,27)中,发明人证明了该效能与其对内化的抗性相关(28)。这与诸如利妥昔单抗的I型mAb形成对比,I型mAb在具有能量和温度依赖性并涉及肌动蛋白再分布的过程中与CD20一起从细胞表面快速内化(28)。在来自不同来源的细胞上的调变(modulation)速率显著不同(原发肿瘤对细胞系,CLL对FL),但这点的分子基础仍未得到解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安普敦大学,未经南安普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03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指纹门禁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集提醒模块为一体的计算机用净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