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42777.9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7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田代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主分类号: | B62D7/08 | 分类号: | B62D7/08;B60G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苏琳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转向 操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
背景技术
提出有经由弹性体传递从轮胎经由转向节传递至齿条的径向载荷和推力载荷的转向控制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提出有如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利用电动机驱动滚珠螺母旋转,将该滚珠螺母的旋转转换成滚珠丝杠的轴向移动,并经由连结于滚珠丝杠的两端的转向节驱动转向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
并且,提出有如下的轴梁(axle beam):该轴梁具有能够支承于车身的梁部和固定在上述梁部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用于支承转向节主销的轴套部,在上述梁部的内部形成有前后上下被包围的空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并且,提出有经由连杆(转向横拉杆)以及接头(转向节)驱动利用动力转向电动机经由滚珠丝杠机构沿轴向驱动的轴的端部的动作的电动致动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3-56944号公报[图6(a)~(c),第14页第28栏第9行~第16页第32栏第42行]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37549号公报(图9,摘要)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226340号公报(摘要)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338872号公报(摘要)
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7-531489号公报(图2、图12、第54段)
在工业用车辆、福祉车中,使后轮转向的类型的车辆多,在这种车辆中,为了确保所需要的转向操纵角,需要使作为转向轮的后轮以较大的转向角转向。因此,存在转向轴会承受因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产生的极大的径向载荷的倾向。例如,在电动转向(steer-by-wire)式的车辆中,存在设置于转向轴的滚珠丝杠机构、驱动该滚珠丝杠机构的致动器承受极大的径向载荷从而耐久性降低的顾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转向反力而转向轴所负担的径向载荷的影响、耐久性优异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9),其特征在于,具备:筒状的壳体(23),其被固定于轴梁(26)的中央部,上述中央部被固定于车体;转向轴(18),其具有从上述壳体突出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181、182),且伴随着转向操纵部件(13)的操作而沿轴向被驱动;第一转向节(25L),其被支承为能够绕被固定于上述轴梁的上述第一端部的第一转向节主销(27L)摆动,且将作为转向轮的第一后轮(6L)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转向节(26R),其被支承为能够绕被固定于上述轴梁的上述第二端部的第二转向节主销(27R)摆动,且将作为转向轮的第二后轮(6R)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转向横拉杆(24L),其将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一端部连结于上述第一转向节;第二转向横拉杆(24R),其将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二端部连结于上述第二转向节;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其对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一端部赋予抵抗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经由上述第一后轮、上述第一转向节以及上述第一转向横拉杆传递到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一端部的前后方向的径向载荷(R1)的相反载荷(F1);以及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2),其对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二端部赋予抵抗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经由上述第二后轮、上述第二转向节以及上述第二转向横拉杆传递到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二端部的前后方向的径向载荷(R2)的相反载荷(F2),上述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以及上述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分别包括运动转换机构,该运动转换机构将因对应的后轮的接地反力而经由对应的转向节以及对应的转向节主销使轴梁的对应的端部扭转的扭转运动转换成上述转向轴的对应的端部的前后方向的运动(技术方案1)。
在本发明中,当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从各后轮经由转向横拉杆被赋予例如朝向后方的径向载荷时,能够利用相反载荷赋予机构赋予抵抗上述径向载荷的例如朝向前方的相反载荷。因而,能够抵消因转向反力而产生的径向载荷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减轻转向轴的径向载荷,能够提高耐久性。由于使用将各后轮的接地反力经由转向节主销使轴梁的对应的端部扭转的扭转运动转换成转向轴的端部的沿前后方向的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赋予相反载荷,因此构造简单,并且不存在响应延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捷太格特,未经株式会社捷太格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27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