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薄膜气囊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56664.4 | 申请日: | 2011-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4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大卫·S·布雷德;温德尔·C·强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自动化技术国际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35 | 分类号: | B60R21/235;B32B5/02;B32B27/06;B32B27/34;B32B27/36;D03D1/02;D03D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程美琼 |
地址: | 美国新***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气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关于综合车辆安全系统,其将减少且可能消除由车辆事故引起之损伤及死亡。详言之,本发明关于综合安全系统,其包含由塑料薄膜,且详言之由狭窄编织塑料薄膜条带制成之气囊。
本发明亦大体上关于用于减少且可能消除由车辆事故引起之损伤及死亡之方法。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之综合气囊安全系统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亦即:碰撞传感器,其能够可靠地在碰撞发生前预测碰撞或侦测碰撞发生;气囊,其较佳由编织薄塑料薄膜条带制成,其将在传感器预测或侦测到碰撞后展开以部分、实质上或完全填充车辆内部;及使用乘客舱内的空气使气囊膨胀之系统。
因此,本发明提供新颖的且经改良的综合车辆安全系统,其可预防大部分(若非全部)车辆事故且甚至在所述多个事故发生时预防大部分(若非全部)由所述多个事故引起之损伤,以及塑料薄膜气囊,其实质上降低被动安全系统之成本且改良其效能。
附图说明
以下图式说明使用本发明之教示而研发或调适之系统及方法之具体实例且不意谓限制如由申请专利范围涵盖之本发明之范围。
图1为根据本发明之综合车辆安全系统之示意图。
图2为包括位于车辆中各处之多个预测传感器之车辆之示意图,所述多个预测传感器使得能够获得关于在不同方向上接近车辆之对象之信息。
图3为由单一双轴定向塑料薄膜层制成之气囊之视图。
图4为由厚网制成之气囊之视图,该网之绳股之间具有较大间隔且由薄膜桥联所述多个间隔。
图4A为图4之气囊之区段之放大图,其说明由单块薄膜材料制成之网。
图4B为图4之气囊之区段之放大图,其说明由交织条带制成之网。
图5为实质上由气囊填充之车辆之视图。
图6A、6B及6C为用密集绳股强化之薄膜气囊之视图,所述多个绳股组成编织网,该编织网由周期性穿插有诸如碳或之材料之强力纤维的廉价纤维制得。
图7为驾驶座侧安装于方向盘中之气囊的视图,其说明最大应力的位置。
图8为重新设计之侧气帘气囊之视图,其说明在气囊接缝中之最大应力位置。
图8A为与图8中所展示者类似之气囊之左侧部分中的黏着接合处的每单位长度之剥离应力之曲线。
图9为美国专利第5,653,464号之先前技术自成形气囊。
图10为由层迭至聚胺基甲酸酯薄膜之薄膜制成之气囊。
图11为由两个弱层迭单轴定向薄膜制成之气囊,其中定向轴正交地层迭。
图12为由具有50%空隙之网制成之气囊。
图13为由具有95%空隙之网制成之气囊。
图14展示气囊之区段之两个视图,其说明由薄膜制成之网。
图15为气囊,其说明由短织纱编织之网。
图15A为图15之气囊之一片的视图。
图16为气囊,其说明由单纱(monolithic yarn)编织之网。
图16A为图16之气囊之一片的视图。
图17为三层薄膜之典型应力-应变曲线。
图18为四层薄膜之典型应力-应变曲线。
图19为气囊之一片,该气囊由其中薄膜及网在单一制程中制造之材料制成。
图20A、20B及20C说明由编织薄膜条带制成之气囊的一片,其中薄膜弱层迭于各侧面上。
图21为图20A、20B及20C之材料在气囊内压力过大情况下损坏之视图,说明条带共同起作用以抵抗撕裂之能力。
图22为由非编织薄膜条带制成之气囊的一片,所述多个薄膜条带弱结合在一起且在各侧面上结合至薄膜。
图22A为在22A-22A处获得之图22之横截面图。
图23为由具有嵌入之随机定向纤维之薄膜制成之气囊的一片。
图24为由制成带子之定向纤维制成之气囊的一片。
图25为在气囊接缝中使用聚胺基甲酸酯以帮助再分布应力之视图。
图25A为在图25中之圆形25A处获得之一部分被切除的展开图。
图25B为形成图25A之接缝之替代性方法。
图25C为形成图25B之接缝之替代性方法。
图25D说明使用缝合来制造图25A之接缝。
图25E说明使用加热或黏着剂与缝合之组合来制造图25D之接缝。
图26说明在由穿刺引起之撕裂过程中的由条带制成之气囊,且说明屈服及因此撕裂应力跨越条带之再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动化技术国际公司,未经自动化技术国际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66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