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立柱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58609.9 | 申请日: | 2011-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9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森健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B62D25/04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立柱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屈曲部的车辆立柱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7949(JP-A-2005-7949)中描述了一种该技术领域中的已知技术。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7949(JP-A-2005-7949)中所述的中央立柱设有金属制成的加强件,该加强件设有用作屈曲的起点的凹进的屈曲部。因此,当外力作用在该中央立柱上时,中央立柱开始在屈曲部屈曲,金属加强件经历伸展变形,因此可以吸收外力的能量。
然而,在上述常规立柱结构中,虽然加强件设有屈曲部,以便控制立柱的屈曲变形,但是在加强件的屈曲部处发生的应变是大的,所以不能获得理想的立柱变形模式。另外,由于在屈曲部处发生的应变是大的,所以诸如当加强件由具有低延展性的高抗拉钢形成时,难以控制立柱的变形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立柱结构,其降低屈曲导致的立柱应变,并且促进对立柱的变形模式的控制。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车辆立柱结构。该车辆立柱结构包括加强件,该加强件被设置在车辆立柱中,并且包括屈曲部和应变降低面部,其中,屈曲部用作屈曲的起点;应变降低面部在加强件的横向方向上与屈曲部相邻并且降低当屈曲时发生的应变。
根据上述立柱结构,通过设置应变降低面部,能够降低立柱响应于外力屈曲时在屈曲部处开始发生的应变。因而,能够获得理想的立柱变形模式。另外,即使加强件由具有低延展性的高抗拉钢形成,也能够降低屈曲导致的应变。因此,能够促进对立柱的变形模式的控制。
在上述车辆立柱结构中,应变降低面部可相对于加强件的第一面倾斜,屈曲部形成在该第一面中,并且可根据屈曲部的屈曲强度设定应变降低面部相对于第一面的倾斜角度。
通常,随着屈曲部的屈曲强度变大,屈曲导致的应变增大。此外,通过改变应变降低面部相对于加强件的形成有屈曲部的面的倾斜角度,改变屈曲导致的应变的降低程度。因此,通过根据屈曲部的屈曲强度设定应变降低面部相对于该面的倾斜角度,能够更适当地降低屈曲导致的应变。
在上述车辆立柱结构中,可通过降低加强件的第一面的宽度形成屈曲部,并且应变降低面部可相对于加强件的第一面倾斜。在该情况下,可根据加强件的在屈曲部中的第一面的宽度设定应变降低面部相对于加强件的第一面的倾斜角度。
如果屈曲部形成处的加强件的宽度是窄的,并且应变降低面部相对于加强件的形成有屈曲部的面的倾斜是平缓的,则屈曲部的屈曲强度是低的。另一方面,如果在屈曲部所形成处的加强件的宽度是宽的,并且应变降低面部相对于加强件的形成有屈曲部的面的倾斜是陡峭的,则屈曲部的屈曲强度是高的。因而,根据上述构造,在能够通过调整屈曲部中的加强件宽度和应变降低面部的倾斜角度获得期望屈曲强度的同时,能够适当降低屈曲导致的应变。
在上述车辆立柱结构中,多个屈曲部可在加强件的竖直方向上并置,并且多个应变降低面部可与屈曲部相邻。在该情况下,每个屈曲部可具有不同的屈曲强度,并且每个应变降低面部可具有相对于加强件的形成有屈曲部的第一面的不同倾斜角度,并且应变降低面部可彼此相连。此外,多个应变降低面部可包括第一应变降低面部和第二应变降低面部,第一应变降低面部可在加强件的横向方向上设置在屈曲部中的一个屈曲部和第二应变降低面部之间。
当立柱屈曲时,屈曲部以如下顺序连续屈曲,即从具有最低屈曲强度的屈曲部到具有最高屈曲强度的屈曲部连续屈曲,因此应变降低部用于通过下列顺序的连续屈曲降低应变,即从与具有最低屈曲强度的屈曲部相邻的应变降低面部到与具有最高屈曲强度的屈曲部相邻的应变降低面部连续屈曲。根据上述构造,由于将具有相对于加强件的面的不同倾斜角度的应变降低面部相互连接,所以抑制应变降低面部中产生的应变通过两个应变降低面部之间的界面传播至相邻的应变降低面部。因此,一个屈曲部可不受已屈曲的另一屈曲部应变影响地屈曲,使得能够获得更适当的变形模式。
在上述车辆立柱结构中,多个屈曲部可在加强件的竖直方向上并置,并且多个屈曲部可由V形凹槽构成,所述V形凹槽的横截面形状基本相同。在该情况下,屈曲部可包括第一屈曲部和第二屈曲部,并且第一屈曲部的底部可设有突起,而第二屈曲部的底部不设有该突起。
根据上述构造,当具有突起的V形凹槽屈曲时,突起用于阻止凹槽的变形。也就是说,通过在凹槽的底部上设置突起,可提高凹槽的屈曲强度。因而,通过设置底部设有突起的凹槽和底部不设有突起的凹槽,上凹槽可具有和下凹槽不同的屈曲强度。因此,能够使立柱以期望变形模式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86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