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9019.6 | 申请日: | 2011-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15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7 |
发明(设计)人: | 池本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1C17/00 | 分类号: | B61C17/00;H05K7/2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朱美红;曾祥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控制 装置 | ||
1.一种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安装在电动车的车辆上;
设备设置室,设在上述壳体内的车侧侧,设置控制上述电动车的设备;
空气循环室,设在上述壳体内的车辆中央侧;
分隔板,设在上述设备设置室与上述空气循环室之间,形成有第1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所述第1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的上表面侧,使上述设备设置室内的空气向上述空气循环室内流入,所述第2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的下表面侧,使上述空气循环室内的空气向上述设备设置室内流入;
散热体,设在上述空气循环室的上部,通过上述电动车的行进风,使经由上述第1贯通孔流入到上述空气循环室中的空气的热散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体还在上述车辆中央侧的壳体侧面沿着上述电动车的行进方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在上述壳体侧面上的上述散热体设在上述壳体侧面的上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上表面的内周面与上述分隔板之间;
上述第2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下表面的内周面与上述分隔板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设备设置室中设有电力转换装置,所述电力转换装置通过由宽带隙半导体形成的开关元件构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宽带隙半导体是碳化硅、氮化镓类材料或金刚石。
7.一种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安装在电动车的车辆上;
第1设备设置室,设在上述壳体内的一方的车侧侧,设置控制上述电动车的设备;
第2设备设置室,设在上述壳体内的另一方的车侧侧,设置控制上述电动车的设备;
空气循环室,设在上述第1设备设置室与上述第2设备设置室之间;
第1分隔板,设在上述第1设备设置室与上述空气循环室之间,形成有第1贯通孔和第2贯通孔,所述第1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的上表面侧,使上述第1设备设置室内的空气向上述空气循环室内流入,所述第2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的下表面侧,使上述空气循环室内的空气向上述第1设备设置室内流入;
第2分隔板,设在上述第2设备设置室与上述空气循环室之间,形成有第3贯通孔和第4贯通孔,所述第3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的上表面侧,使上述第2设备设置室内的空气向上述空气循环室内流入,所述第4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的下表面侧,使上述空气循环室内的空气向上述第2设备设置室内流入;
散热体,设在上述空气循环室的上部,通过上述电动车的行进风,使经由上述第1贯通孔和上述第3贯通孔流入到上述空气循环室中的空气的热散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上表面的内周面与上述第1分隔板之间;
上述第2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下表面的内周面与上述第1分隔板之间;
上述第3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上表面的内周面与上述第2分隔板之间;
上述第4贯通孔形成在上述壳体下表面的内周面与上述第2分隔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设备设置室与上述第2设备设置室的任一方中设有电力转换装置,所述电力转换装置通过由宽带隙半导体形成的开关元件构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宽带隙半导体是碳化硅、氮化镓类材料或金刚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901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