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的门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69436.0 | 申请日: | 201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9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菅原正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13/14 | 分类号: | B66B1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龚晓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门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门由轿厢门和层站门构成。在轿厢门和层站门分别设有卡合装置。在轿厢门安装有电机。在该电机进行驱动时,轿厢门开始打开。然后,轿厢门的卡合装置相对于轿厢门进行相对移动。通过该移动,轿厢门的卡合装置与层站门的卡合装置进行卡合。通过该卡合,轿厢门和层站门成为一体。在该状态下,轿厢门和层站门打开。
作为这样的控制电梯门动作的装置,提出了以轿厢门的速度和层站门的速度一致为前提的门控制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5405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550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电梯门中,在轿厢门的卡合装置与层站门的卡合装置进行卡合后,存在轿厢门的卡合装置相对于轿厢门进行相对移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轿厢门的速度和层站门的速度产生差异。在该状态下,如果利用专利文献1和2记载的门控制装置控制电梯门的动作,则层站门的质量越大,外部干扰越大。其结果是,电梯门的实际速度对电梯门的速度指令值的追随性下降。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门控制装置,即使是在轿厢门的速度和层站门的速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电梯门的实际速度对电梯门的速度指令值的追随性。
本发明的电梯的门控制装置具有:生成部,其生成轿厢门和层站门卡合而成为一体的电梯门的速度指令值;速度控制部,其使用所述电梯门的质量求出针对驱动所述电梯门的电机的电机指令值,以便使所述电梯门的速度与所述速度指令值一致;以及辨识部,其按照所述电梯门的每个开闭位置,根据所述轿厢门的速度和所述层站门的速度,对求出所述电机指令值时的所述电梯门的质量进行辨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在轿厢门的速度和层站门的速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电梯门的实际速度对电梯门的速度指令值的追随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电梯门的主视图,该电梯门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装置。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3是表示电梯门的实际速度对速度指令值的追随性的图,该速度指令值是指未按照电梯门的每个开闭位置对电梯门的质量进行辨识时的值。
图4是表示电梯门的实际速度对速度指令值的追随性的图,该速度指令值是指按照电梯门的每个开闭位置对电梯门的质量进行了辨识时的值。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门控制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另外,在各个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简化乃至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电梯门的主视图,该电梯门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门控制装置。
图1中的电梯门例如是与日本特开2006-103882号公报记载的电梯门相同的电梯门。在图1中,在电梯的轿厢(未图示)的出入口(未图示)配置有门面板1作为轿厢门。在图1中,门面板1被配置在全闭位置。在门面板1的上端设有吊架2。
在轿厢出入口的上缘部设有横梁3。横梁3被配置为其长边位于水平方向。在横梁3设有引导导轨4。引导导轨4被配置为其长边位于水平方向。在引导导轨4设有沿水平方向移动自如的吊轮5。吊架2安装于吊轮5。
在横梁3的两侧枢轴安装有卷绕轮6。电机7与一个卷绕轮6连接。传动条体8在受到张力的状态下环状无接头地卷绕在这些卷绕轮6上。一个连接部件9的上端与传动条体8的下侧连接。该一个连接部件9的下端与一个吊架2连接。另一个连接部件9的上端与传动条体8的上侧连接。该另一个连接部件9的下端与另一个吊架2连接。
在横梁3的一侧设有联杆10。联杆10的一端与横梁3的一侧端部连接。联杆10的另一端配置在轿厢出入口的中央侧。在联杆10的另一端设有凸轮11。在凸轮11设有凸轮槽12。
在门面板1设有卡合装置13。卡合装置13具有一对叶片14、一对平行联杆15和凸轮随动机构16。一对叶片14被配置为其长边处于垂直方向。一个平行联杆15连接于一对叶片14的上部之间。另一个平行联杆15连接于一对叶片14的下部之间。凸轮随动机构16设于门挡侧的叶片14的中央。凸轮随动机构16由凸轮槽12进行引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694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及基板处理装置
- 下一篇:锂离子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