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5-乙基-2-壬酮的制备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01845.3 | 申请日: | 2012-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18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树安;李润莱;张珍明;陈庆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海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C49/04 | 分类号: | C07C49/04;C07C45/6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刘喜莲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基 壬酮 制备 新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5-乙基-2-壬酮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5-乙基-2-壬酮(5-ethyl-2-nonanone)是一种有机中间体,用作生产香料(定香剂)、表面活性剂的原料,用以合成5-乙基-2-壬酮来生产萃取剂7-(4-乙基-1-甲基辛基)-8-羟基喹啉。它是一种高效金属离子萃取剂,是国外铝工业中提取镓的新型萃取剂,在湿法冶金中,将一些稀有、贵重金属从含量极低的酸液中有选择性地富集,从而实现从贫矿中提取贵金属;也应用于从工业污水中提取重金属,或从海水中提取稀有元素等,用途十分广泛,在国内外需求量很大。
目前已有的5-乙基-2-壬酮合成方法有羟醛缩合法、乙酰乙酸乙酯法、格式试剂法和Knoevenagel(诺文盖尔)缩合法,然而,这四种合成方法中有的反应步骤多导致产物收率低,有的发生副反应导致产物收率低,有的不仅操作步骤繁多,且用料较为昂贵,工业化程度不高。
一、羟醛缩合法。其反应路线如下:
首先,以正丁醛为初始原料,经碱(如NaOH溶液)催化,进行正丁醛自身缩合,并加热脱水制得2-乙基-2-已烯醛,经加氢催化剂(如Pd/C)催化加氢制得2-乙基已醛,2-乙基已醛和丙酮交叉羟醛缩合,并加热脱水制得烯酮(5-乙基-3-壬烯-2-酮),产物烯酮再经催化加氢即制得5-乙基-2-壬酮。其缺点是:第三步--丙酮和2-乙基已醛交叉缩合制备,由于反应物2-乙基已醛的α-H活性较强,易发生自身缩合的副反应,丙酮的α-H活性较弱,不易进攻2-乙基已醛而生成交叉缩合目的产物烯酮,所以,第三步产率较低。
二、乙酰乙酸乙酯法。其反应路线如下:
正丁醛为初始原料,经碱(如NaOH溶液)催化,进行正丁醛自身缩合,并加热脱水制得2-乙基-2-已烯醛,经加氢催化剂(如Pd/C)催化加氢制得2-乙基已醛,催化加氢得到2-乙基已醇,其醇羟基再经溴取代而2-溴甲基辛烷,乙酰乙酸乙酯与2-溴甲基辛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烷基取代的乙酰乙酸乙酯,经酮式分解而得产物5-乙基-2-壬酮。其缺点是:此种方法中乙酰乙酸乙酯易于和2-溴甲基辛烷发生O-烷基化反应,用料较为昂贵,不能使整条合成路线做到经济节约。工业化程度不高。
三、格式试剂法。其反应路线如下:
以正丁醛为初始原料,经碱(如NaOH溶液)催化,进行正丁醛自身缩合,并加热脱水制得2-乙基-2-已烯醛,经加氢催化剂(如Pd/C)催化加氢制得2-乙基已醛,催化加氢得到2-乙基已醇,其醇羟基再经溴取代而得2-溴甲基辛烷,然后,与镁生成格式试剂,与此格式试剂与环氧丙烷反应得5-乙基-2-壬醇,以异丙醇铝为碱试剂,过量的丙酮为还原剂还原5-乙基-2-壬醇得5-乙基-2-壬酮。其缺点是:此条合成路线步骤较长,且反应条件要求无水,工艺条件比较苛刻,产物提纯处理困难,总产率低,故也不是最佳工业化生产方案。
四、Knoevenagel(诺文盖尔)缩合法。其路线如下:
以正丁醛为初始原料,经碱(如NaOH溶液)催化,进行正丁醛自身缩合,并加热脱水制得2-乙基-2-已烯醛,2-乙基-2-已烯醛与乙酰乙酸乙酯在吡啶催化下反应发生Knoevenagel缩合反应得α,β-不饱和化合物,经稀氢氧化皂化,盐酸酸化得5-乙基-3,5-壬二烯-2-酮,用负载型催化剂(如Pd/C)催化加氢使C-C双键饱和,得到产物5-乙基-2-壬酮。其缺点是:Knoevenagel缩合法合成5-乙基-2-壬酮,反应为五步完成,且所用原料乙酰乙酸乙酯比专利技术方案中的丙酮贵3000元/吨,所以,收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反应路线设计合理、反应条件容易实现、生产成本低、产品收率高的5-乙基-2-壬酮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5-乙基-2-壬酮的制备方法,其特点是,其步骤如下:
(1)醛醛缩合反应;正丁醛在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的催化下,自身缩合反应生成2-乙基-2-己烯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海工学院,未经淮海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18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