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利玛原甲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05132.4 | 申请日: | 2012-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3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唐晨;董丽;何培民;饶涛;贾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Q1/06;G01N21/6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吴瑾瑜 |
地址: | 20130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利玛 原甲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领域,具体为检测利玛原甲藻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我国对有害藻类的认识多侧重在浮游藻类,而对底栖藻类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这就使得在过去的近岸海域生态调查时对底栖藻类鲜有记录。但是,随着我国有毒有害赤潮频发,使得水产品品质受到损害,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首要关心的问题。由于便于培养及所分泌的毒素易制作成标准品,产毒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成为研究人员研究产毒藻类的重点内容。
利玛原甲藻常附生于大型海藻、海草、底层沉积物表面,以及珊瑚礁或红树林区域的浮砂碎石上,有着不同于浮游藻类的生态习性。它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南海海域也有报道。王朝晖等曾于1997年秋至1998年春对广东沿海多次赤潮进行研究时,在珠海附近的米氏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赤潮发生区域的底层水样中检测出大量利玛原甲藻,浓度约为800Cells/L。利玛原甲藻能够产生包括OA(Okadaic Acid)和DTX-1(Dinophysistoxin-1)等在内的多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腹泻性贝类毒素一般以贝类作为载体,被滤食后在贝类体内富集,再通过食物链传递被人类或动物吸收,直接威胁到人类及动物的健康,甚至生命。相关实验证实,它能致使肠黏膜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肿瘤并发。腹泻性贝类毒素同西加鱼毒(Ciguatera Fish Poisoning,CFP)、神经毒性贝类毒素(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NSP)等一样,属于聚酮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结构复杂,构型变化较多,主要由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etase,PKS)催化形成。研究发现聚酮合酶以三种基本类型出现,而第一类型(Type Ⅰ)为多功能酶,由单一蛋白基团及其周围功能区域构成,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类型。但它是否存在于甲藻中还有争议,但依据对聚酮合酶基因的研究来看,其在一些产DSP毒素的甲藻中被陆续发现,并证实在甲藻体外共生菌体内不存在。本发明是在此基础上,筛选利玛原甲藻中存在的聚酮合酶基因,克隆及测序后,设计特异引物及探针,并连同针对其rDNA ITS(ITS1-5.8S rRNA-ITS2)序列设计的特异引物和探针,初步建立双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检测利玛原甲藻。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与常规PCR技术相比存在许多优势,它无需借助凝胶电泳或银染获取检测结果,可直接通过光电传导系统探测PCR扩增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得以知晓检测结果;而且,它较双链DNA内嵌染料(如SYBR green)定量PCR技术无法区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产物而言,TaqMan探针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信噪比,且可以进行多重检测。正是因为以上特点,它已被研究人员用于部分有害藻类的检测中。本发明也是借助该技术,期望以此可以提高对产毒底栖甲藻的实际检测效率和精度,有助于进一步实施在海洋环境中的检测,也为建立早期赤潮预警机制提供必要支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检测利玛原甲藻的方法,实现定量检测。
技术方案为:针对利玛原甲藻的聚酮合酶基因PKS及rDNA ITS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利用实时(real-time)PCR方法荧光定量检测。
一种检测利玛原甲藻的方法,步骤包括:
(1)用CTAB改良法提取待测水样中的利玛原甲藻的基因组DNA;
(2)用特异性引物和特异性探针,扩增利玛原甲藻的ITS和PKS序列中的至少一种,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照标准曲线,确定待测水样中玛原甲藻含量;
rDNA ITS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为:上游cttggaatggcgcaacaagc,下游aaaccacaagacacgatgaaacg;即SEQ ID No.1和No.2;
PKS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为:上游atccccagcaacgattattaatgg,下游tgcgtgaaagcgaagagtcc;即SEQ ID No.3和No.4;
rDNA ITS基因序列的TaqMan探针包括以下核苷酸序列:
ccaaacctgccaccgttcctcgct;即SEQ ID No.5;
PKS基因序列的TaqMan探针包括以下核苷酸序列:
cggctcgctccaacgcttcccaac;即SEQ ID No.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051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