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插秧机动力行走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16586.1 | 申请日: | 2012-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3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蒋猛;何代杰;莫雨晨;鲁雨婷;陈渝杭;张寿红;张忐忑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F16H37/1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周韶红 |
地址: | 400716***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秧 机动力 行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秧机,尤其涉及插秧机上的行走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水稻插秧机由动力行走部分和插秧工作部分组成。传统的轮式机动水稻插秧机具有传动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等特点。但同时,由于稻田地面松软,传统轮式驱动的水稻插秧机具有以下缺点:(1)因插秧机总质量较大,轮子容易下陷致使行走阻力增大,转向较为困难;(2)轮式插秧机在水田工作时轮子附着力较小,容易打滑致使栽插窝距不均,影响插秧机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驱动轮的插秧机动力行走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插秧机动力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包括设置在对称设置于机架前部两侧的第一曲柄机构和第二曲柄机构,第一曲柄机构和第二曲柄机构分别与第一行走脚和第二行走脚相连,机架的后部设置有第三曲柄机构,第三曲柄机构与第三行走脚相连;其中第一曲柄机构和第二曲柄机构的曲柄平行,第三曲柄机构的曲柄与第一曲柄机构的曲柄相差180度;
第二链轮轴与第一曲柄机构和第二曲柄结构的旋转轴相连,第三链轮轴与第三曲柄结构的旋转轴相连,
动力装置带动第二链轮轴旋转,进而带动第一曲柄机构和第二曲柄机构旋转,同时第二链轮轴带动第三链轮轴同步旋转,第三链轮轴的旋转带动第三曲柄机构旋转;使得第一行走脚和第二行走脚组成的前行走装置和第三行走装置构成的后行走装置交替前移,实现插秧机的行走。
所述第一曲柄机构、第二曲柄机构和第三曲柄机构均为双曲柄机构,形成第一双曲柄机构、第二双曲柄机构和第三双曲柄机构,第一链轮轴和第二链轮轴带动第一双曲柄机构和第二双曲柄机构运动,第三链轮轴和第四链轮轴带动第三双曲柄机构运动,其中第二链轮轴带动第一链轮轴、第三链轮轴和第四链轮轴同步运动。
所述第二链轮轴上设置有第四链轮,第一链轮轴上设置有第三链轮,第三链轮和第四链轮通过第二链条连接;
第二链轮轴上设置有第五链轮,第三链轮轴上设置有第六链轮,第五链轮和第六链轮通过第三链条连接;
第三链轮轴上设置有第七链轮,第四链轮轴上设置有第八链轮,第七链轮和第八链轮通过第四链条连接。
所述第一行走脚、第二行走脚和第三行走脚的底面的前后上翘。
与地面接触部位呈网格状,以利排水和增大摩擦。
本发明采用无轮驱动的行走装置,克服了传统驱动轮容易下陷致使行走阻力增大及转向较为困难、轮子附着力较小容易打滑致使栽插窝距不均等缺点,同时减轻了插秧机总体质量,提高了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专利实施例的某一运动状态图。
图中,件1为第一行走脚,件2为动力装置,件3为第一链条,4为第一双曲柄机构,件5为机架,件6为第一链轮轴,件7为第二链轮轴,件8为第三链轮,件9为第二链条,件10为第二行走脚,件11为第二双曲柄机构,件12为第三链条,件13为第三链轮轴,件14为第四链条,件15为第四链轮轴,件16为第三行走脚,件17为第三双曲柄机构,件18为第一链轮,件9为第二链轮,件20为第四链轮,件21为第五链轮,件22为第七链轮,件23为第六链轮,件24为第八链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专利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插秧机行走装置,包括机架、动力装置、链轮、链条、链轮轴、双曲柄机构和行走脚等,其中,动力装置设置在机架的中部左侧。
如图1、图 2和图3所示,第一链轮轴6和第二链轮轴7两侧分别与第一双曲柄机构4和第二双曲柄机构11的曲柄连接并驱动第一双曲柄机构4和第二双曲柄机构11运动;同时,第二链轮轴7上还设置有第二链轮19和第五链轮21,其中,第二链轮19通过第一链条3与动力装置输出轴上的第一链轮18连接。
第三链轮轴13设置在机架的中后部,第三链轮轴13和第四链轮轴15的一端与第三双曲柄机构17的曲柄连接并驱动曲柄作圆周运动;同时,第三链轮轴17上还设置第六链轮23,其中,第六链轮23通过第三链条12与第二链轮轴7上的第五链轮21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65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风味油莎豆饮料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环氧树脂有机硅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