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Anti-HBc 定量检测方法及其在监控慢性乙肝患者病情发展和预测治疗疗效中的用途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019389.5 申请日: 2012-01-21
公开(公告)号: CN103217533A 公开(公告)日: 2013-07-24
发明(设计)人: 袁权;宋浏伟;周文彬;翁祖星;徐飞海;葛胜祥;张军;夏宁邵 申请(专利权)人: 厦门大学;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1N33/68 分类号: G01N33/68
代理公司: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罗菊华
地址: 361005 福建***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anti hbc 定量 检测 方法 及其 监控 慢性 乙肝患者 病情 发展 预测 治疗 疗效 中的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检测及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领域,更具体地涉及通过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体(Antibodies against hepatitis B core protein,Anti-HBc),监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进展,并有效预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患者接受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特别是基于干扰素的治疗和基于核苷/核苷酸类似物抗HBV药物的治疗)的疗效,从而指导病人进行合理药物选择的方法。

背景技术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全球约有超过3.5亿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造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hepatitis B,CHB)、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肝脏疾病,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所引起的相关疾病所导致的死亡,全球每年超过100万人[1]。

当前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疗药物主要可分为干扰素(Interferon,IFNs)和核苷/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 or nucleotide,NAs)两类。前者包括普通干扰素(IFN)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terferon,Peg-IFN,又称为长效干扰素),主要通过整体增强患者免疫能力,来达到抑制HBV和治疗CHB的效果;后者主要包括拉米夫定(lamivudine,LMV)、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替诺福韦(Tenofovir)等5种,主要通过直接抑制HBV的聚合酶活性从而抑制HBV复制。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来说,采用上述药物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患者患者达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surface antigen,HBsAg)血清学阴转或血清学转换(HBsAg loss orHBsAg seroconversion)。但由于现有的上述药物实现HBsAg血清学阴转或血清学转换的效果十分有限,常常需要持续治疗数年以上的时间。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自然历史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通常伴随着临床肝炎病情的缓解和良好的疾病预后,因此目前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常以“接受治疗后患者是否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作为判断治疗是否有效的主要指标。除HBeAg血清学转换之外,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virological response,SVR)也是临床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疗效的次要指标[2,3]。

以能使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的为治疗终点来看,IFNs类药物和NAs类药物在治疗疗效和药物可接受性上有较大区别。IFNs类药物(主要指Peg-IFN或长效干扰素)疗效优于NAs类药物,前者治疗1年(52周)可使得30-50%的HBeAg阳性的病人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而后者通常只能使得10-30%的HBeAg阳性的的病人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但IFNs类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较NAs类药物更大,受试者常伴有发热、头疼、乏力、头发脱落、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常无法忍受这些副作用;相比而言,口服NAs类药物副作用很小,可接受性较强。在价格方面,IFNs类药物(主要指Peg-IFN或长效干扰素)治疗一年的药物费用约在15000RMB以上,而NAs类药物通常治疗费用在10000RMB以下。鉴于两类治疗药物的上述区别,在患者治疗前进行有效评估预测,进而选择最优药物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大学;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193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