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装置和系统及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30163.5 | 申请日: | 2012-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0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昌;余佳芫;杨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 |
代理公司: | 株洲市奇美专利商标事务所 43105 | 代理人: | 张继纲 |
地址: | 412007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动 钢轨 打磨 通风 装置 系统 及其 方法 | ||
1.一种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惯性滤清器(1)和百叶窗(2),所述的惯性滤清器(1)包括集尘槽(101)、排尘风机(102)、排尘口(103)和排尘风道(104),所述的百叶窗(2)包括V型槽(201)和百叶片(202),所述的百叶片(202)设置在V型槽(201)的两侧,所述V型槽(201)的底部设置有集尘槽(101),车体(4)内的通风机工作时,车体(4)的内部形成负压,外部空气通过百叶窗(2)的V型槽(201)的相对前端进入,杂质在惯性作用下经过V型槽(201)相对底部的集尘槽(101),并被设置在排尘风道(104)内的排尘风机(102)排出排尘口(103),而过滤后的空气通过百叶窗(2)的百叶片(202)进入车体(4)的内部,实现空气和杂质的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装置有两台,分别设置在车体(4)的侧墙(5)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窗(2)的百叶片(202)与外部空气进入V型槽(201)的进风方向呈θ为110度至150度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窗(2)的百叶片(202)与外部空气进入V型槽(201)的进风方向呈θ为135度的夹角。
5.一种由权利要求1、2、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装置组成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系统包括两台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装置,两台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装置分别设置在车体(4)前部侧墙(5)的相对两侧,通风系统还包括两台牵引电机通风机,外部空气自车体(4)外由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装置吸入车体(4)内,一部分过滤后的空气经过两台牵引电机通风机,分别被送到四台牵引电动机(18),然后由牵引电机通风机的排风口排出;主变流器(15)、辅助变流器(11)和主变压器(8)分别由各自独立的进风口从车体(4)内吸入过滤的空气,然后经过各自的风道后再由各自独立的排风口排出车体(4)外。
6.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2、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装置进行通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当电传动钢轨打磨车运行时,车体(4)两侧的端门(19)关闭,车体(4)被完全封闭;当电传动钢轨打磨车上的通风机工作时,车体(4)的内部形成负压力,外部空气通过百叶窗(2)的V型槽(201)的相对前端进入,对车体(4)内的空气进行补充;杂质在惯性作用下经过V型槽(201)相对底部的集尘槽(101),并被设置在排尘风道(104)内的排尘风机(102)排出排尘口(103),而过滤后的空气通过百叶窗(2)的百叶片(202)进入车体(4)的内部,实现空气和杂质的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后的空气通过百叶窗(2)的百叶片(202),沿着与外部空气进入V型槽(201)的方向呈θ为110度至150度的夹角急转弯进入车体(4)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后的空气通过百叶窗(2)的百叶片(202),沿着与外部空气进入V型槽(201)的方向呈θ为135度的夹角急转弯进入车体(4)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电传动钢轨打磨车通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传动钢轨打磨车上包括牵引电动机(18)、主变流器(15)、辅助变流器(11)和主变压器(8)在内所有设备的通风机均是采用从车体(4)内部吸风的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3016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