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0502.8 | 申请日: | 2012-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60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朱建文;陈永初;吴锡垣 | 申请(专利权)人: | 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结构 及其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特别是有关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近几十年间,半导体业界持续缩小半导体结构的尺寸,并同时改善速率、效能、密度及集成电路的单位成本。
举例来说,为了提高半导体结构例如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DMOS)或延伸漏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EDMOS)的击穿电压(breakdown voltage;BVdss),一种方法是降低漏极区的掺杂浓度并增加漂移长度。然而,此方法会提高半导体结构的特定开启电阻(Ron,sp),使得半导体结构无法得到良好权衡的Ron,sp与BVdss,以得到期望较小的灵敏值(figure of merit;FOM=Ron,sp/BVdss)。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有关于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半导体结构的操作效能佳。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半导体结构包括衬底、第一源/漏极区、第二源/漏极区、第一叠层结构与第二叠层结构。第一源/漏极区形成于衬底中。第二源/漏极区形成于衬底中。第一叠层结构位于第一源/漏极区与第二源/漏极区之间的衬底上。第一叠层结构包括第一介电层与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位于第一介电层上。第二叠层结构位于第一叠层结构上。第二叠层结构包括第二介电层与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位于第二介电层上。
依据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第一源/漏极区于衬底中。形成第二源/漏极区于衬底中。形成第一介电层于第一源/漏极区与第二源/漏极区之间的衬底上,并形成第一导电层于第一介电层上,以形成第一叠层结构。形成第二介电层于第一叠层结构的第一导电层上,并形成第二导电层于第二介电层上,以形成第二叠层结构。
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上视图。
图2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3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4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5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6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上视图。
图7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8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上视图。
图9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10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剖面图。
图11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上视图。
图12绘示根据一实施例的半导体结构的剖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2:衬底
104、204、304、404、504:第一掺杂区
106、108、206、306、406、506:掺杂阱
110:第二掺杂区
112、212、512:第一源/漏极区
114、514:第二源/漏极区
116:重掺杂区
118、318、418、518:绝缘结构
120、420:第一叠层结构
122:第一介电层
124:第一导电层
126、426:第二叠层结构
128:第二介电层
130、430:第二导电层
132、434:凸出部
536:顶掺杂区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绘示半导体结构的上视图。图2绘示图1中半导体结构沿AB线的剖面图。图3绘示图1中半导体结构沿CD线的剖面图。
请参照图2与图3,半导体结构包括衬底102。举例来说,衬底102可包括块硅(bulk silicon)、绝缘层上覆硅(silicon on insulator;SOI)等等。衬底102可由外延工艺或非外延工艺形成。第一掺杂区104包括掺杂阱106与掺杂阱108。掺杂阱106是利用注入步骤形成于衬底102中。掺杂阱108是利用注入步骤形成于掺杂阱106。第二掺杂区110是利用注入步骤形成于第一掺杂区104的掺杂阱106中。第一源/漏极区112是利用注入步骤形成于第一掺杂区104的掺杂阱108中。第二源/漏极区114是利用注入步骤形成于第二掺杂区110中。重掺杂区116是利用注入步骤形成于第二掺杂区110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05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