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跌跃式薄水层人工湿地复氧槽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48038.7 | 申请日: | 2012-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37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梁建军;翟俊;刘洁;陶桂林;肖海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跌跃式薄 水层 人工 湿地 复氧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污废水处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跌跃式薄水层人工湿地复氧槽。
背景技术
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净化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废水处理新技术,其特点在于投资省、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维护简单和运行方便,比较适合水量较小,水质波动小,管理水平不高的村镇污水处理。
溶解氧不足是制约人工湿地处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人工湿地中溶解氧主要来自大气自然复氧、植物根系泌氧和污水携带的氧。在污水处理中大部分的微生物都属好氧性,因此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不能进行正常有氧呼吸,因此充足的溶解氧是提高人工湿地净化效率的有效途径。人工湿地中常规复氧技术包括曝气充氧、跌水复氧和沟槽复氧等。曝气复氧具有快速、高效、简便易行的特点,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跌水复氧,是一种有效的自然充氧方式,但需要较大的地势落差,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方比较适用;一般复氧沟槽复氧能耗低,但复氧效果不能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跌跃式薄水层人工湿地复氧槽,它结构简单、高效、节能和成本低,能解决现有技术复氧效果低、耗能高、水头损失大等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跌跃式薄水层人工湿地复氧槽,包括复氧槽床体,复氧槽床体沿长度方向具有坡度,所述复氧槽床体内从进水口到出水口设置有多个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之间依次首尾相连在一起,所述导流板的前段为向下的曲面,其后段为向上的曲面,且导流板的前段高于后段。
所述导流板的前段包括前搭接边和第一导流段,其后段包括第二导流段、第三导流段和后搭接边,所述第一导流段为向下的平滑曲面,第二导流段为向上的平滑曲面,第三导流段由至少两个向上的折面构成,第一导流段与第三导流段通过第二导流段光滑过渡,且第一导流段的前端高于第三导流段的后端。
首级导流板的前搭接边搭接在复氧槽床体的进水口,非首级导流板的前搭接边搭接在前一级导流板的后搭接边的下方,末级导流板的后搭接边搭接在复氧槽床体的出水口,防止水流泄漏。
所述第三导流段从前端到后端依次由向上的第一折面、第二折面和第三折面构成,第一折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1为锐角, 第二折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2为锐角, 第三折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3为锐角,且α1>α2>α3,相邻两个折面形成的棱角能够有效地加强水流紊动。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段的水平方向长度为L1,第二导流段和第三导流段的水平方向长度之和为L2,且L1>L2。
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段的水平方向长度为L1,第二导流段和第三导流段的水平方向长度之和为L2,且L1:L2=4:1。
进一步,所述导流板的第一导流段的前端相对于第三导流段的后端的坡降为0.7%~2%。
进一步,所述复氧槽床体沿长度方向的坡度为0.7%~2%。
所述导流板与复氧槽床体等宽,相邻两个导流板的搭接长度至少为0.05m,减少水流泄漏。
所述复氧槽床体为素混凝土,承载导流板。所述导流板采用陶土烧制或塑料成型,表面粗糙,以便引起水流紊动。
跌跃式薄水层人工湿地复氧槽自然复氧过程如下:污水经进水口进入复氧槽床体,形成约5~20mm厚薄水层,薄水层进入首级导流板。污水沿导流板的第一导流段的平滑曲面下降,污水流速加大;之后,污水靠惯性经导流板的第二导流段、第三导流段发生水跃进入下一个导流板,在整个过程中水流发生一次水跃,并加强了水流紊动,大大增加水流和空气接触面积。复氧槽床体内有多个导流板,污水依次经过多次水跃,溶氧量逐渐增加,最后达到复氧要求,经过出水口进入人工湿地的主体部分。湿地内通过间隔设置本跌跃式薄水层人工湿地复氧槽,间隔多次复氧,有助于提高脱氮效果,并最大程度减少湿地内有机物的残留,延长湿地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制作、安装都非常的方便,无需增加外界能源且水头损失较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480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