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炉串联的煤气生产装置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2741.5 | 申请日: | 2012-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3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蒋远华;杨晓勤;张道红;武丽华;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04 | 分类号: | C10J3/04;C10J3/20;C10J3/6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马辉 |
地址: | 432407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 煤气 生产 装置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煤气的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双炉串联的煤气生产装置及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合成氨、氮肥生产主要采用固定床间歇气化技术,多以无烟煤或焦炭为原料。传统的固定层气化烟煤技术由于干燥层、干馏层的存在,使得煤气中的焦油含量过高,对管道、设备和触媒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增加了冷却水的净化处理难度,成为制约烟煤固定床气化技术的瓶颈。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合成氨、氮肥企业的成本压力也愈来愈严重。因此,调整制气的原料路线,以劣质、廉价的年轻烟煤为原料就成为煤化工行业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几年,国内出现了先进的气流床(粉煤气化、水煤浆气化)、流化床气化技术,这些技术通过控制气化温度在1000-1600℃,使原料煤中的挥发分裂解,从而降低了煤气中的焦油含量,提高了煤气的质量。但这些技术投资高、长周期运行的稳定性差、运行费用高,因此在国内也难以进行大规模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双炉串联的煤气生产装置,利用该装置生产煤气可以降低煤气中的焦油含量,提高煤气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炉串联的煤气生产装置,它包括两个固定床气化炉,其中第一气化炉与第二气化炉的顶部通过上行管道相连,并且两个气化炉的顶部分别与蒸汽总管相连,第一气化炉与第二气化炉的底部分别与煤气总管、富氧总管及蒸汽总管相连;其中,第一气化炉顶部和底部与蒸汽总管之间分别设有第一上吹蒸汽阀和第一下吹蒸汽阀,第二气化炉顶部和底部与蒸汽总管之间分别设有第二上吹蒸汽阀和第二下吹蒸汽阀,第一气化炉底部与煤气总管、富氧总管之间分别设有第一煤气阀和第一富氧阀,第二气化炉底部与煤气总管、富氧总管之间分别设有第二煤气阀和第二富氧阀。
所述上行管道上设有上行煤气阀;所述蒸汽总管上设有蒸汽总阀。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双炉串联的煤气生产装置生产煤气的工艺。
一种利用上述双炉串联的煤气生产装置的生产工艺,它包括交替进行的正向制气工序和反向制气工序,其中所述正向制气工序是将富氧与蒸汽混合从第一气化炉底部进入第一气化炉内,进行气化反应后,产生的煤气从第一气化炉顶部经上行管道与蒸汽混合进入第二气化炉,在第二气化炉中进行气化反应后,产生的煤气从第二气化炉底部出来进入煤气总管;所述反向制气工序是将富氧与蒸汽混合从第二气化炉底部进入第二气化炉内,进行气化反应后,产生的煤气从第二气化炉顶部经上行管道与蒸汽混合进入第一气化炉,在第一气化炉中进行气化反应后,产生的煤气从第一气化炉底部出来进入煤气总管。
所述正向制气工序和反向制气工序之间还包括蒸汽吹净工序,所述蒸汽吹净工序是将蒸汽从第二气化炉底部进入,与第二气化炉中多余煤气一起从第二气化炉的顶部出来,经上行管道与蒸汽混合,从第一气化炉顶部进入第一气化炉内,再从第一气化炉底部出来进入煤气总管。
所述蒸汽吹净工序中阀门的状态为:第一上吹蒸汽阀开,第一下吹蒸汽阀开,第二上吹蒸汽阀关,第二下吹蒸汽阀关,第一煤气阀开,第一富氧阀关,第二煤气阀关,第二富氧阀关。
所述正向制气工序中阀门的状态为:第一上吹蒸汽阀开,第一下吹蒸汽阀关,第二上吹蒸汽阀关,第二下吹蒸汽阀开,第一煤气阀关,第一富氧阀开,第二煤气阀开,第二富氧阀关;所述反向制气工序中阀门的状态为:第一上吹蒸汽阀关,第一下吹蒸汽阀开,第二上吹蒸汽阀开,第二下吹蒸汽阀关,第一煤气阀关,第一富氧阀关,第二煤气阀开,第二富氧阀开。
优选的,所述富氧的质量浓度为35-45%。
优选的,所述蒸汽压力为55-65kPa,温度为155-165℃。
优选的,所述蒸汽与富氧混合后压力为10-12kPa,进气温度为110-130℃。
优选的,入炉蒸汽与入炉富氧量的比值为3.8-4.1kg/Nm3,入炉固定碳与入炉富氧量的比值为0.93-0.94kg/N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双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27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山梨糖醇镁液肥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开放式自动落纱轨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