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阻尼可调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57059.5 | 申请日: | 2012-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7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郭孔辉;郭耀华;王金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18 | 分类号: | F16F9/18;F16F9/44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长春市新时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2204 | 代理人: | 石岱 |
地址: | 130012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阻尼 可调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各种机动车辆(包括并不仅限于轿车、越野车、货车及客车等)半主动悬挂用的阻尼可调减振器新结构技术,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阻尼可调减振器。
背景技术
为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出行对汽车操控性和舒适性的要求,智能化的汽车逐渐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主动和半主动悬架系统解决了传统被动悬架存在的舒适性和稳定性不能兼顾的问题,并能适应变化的行驶工况和任意道路激励,但由于主动悬挂能量消耗大,成本高,结构复杂故实际应用中使用很少;半主动悬也由于控制系统复杂成本较高稳定性能较差因此在一些中低端汽车中应用较少。为改善汽车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并考虑到技术成本及悬挂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手动控制功能的悬挂系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能量消耗小、成本低、舒适性和稳定性好、具有手动控制功能的新型阻尼可调减振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减振器包括端部连接环、活塞杆、减振器盖、密封和导向装置、活塞阀总成、底阀总成和缸体,它还包括外置高压小油腔、主控阀总成、主控阀壳体、步进电机、主控阀端盖、驱动器、步进电机控制器和控制面板,所述的外置高压小油腔设置在缸体外筒上端的局部开口处,它通过导向座处的节流通道将拉伸腔A和储油腔C连通并由主控阀总成进行压力和流量的控制;所述的外置高压小油腔连接主控阀总成,它通过进油孔,出油孔及主控阀总成的阀孔实现拉伸工作腔A和储油腔C的单向流通;主控阀总成和步进电机设置在主控阀壳体内,主控阀端盖与主控阀壳体经螺纹连接,共同起到固定步进电机的作用;所述的步进电机连接驱动器,驱动器和控制面板连接步进电机控制器。
所述的主控阀总成由阀芯、设置在阀芯内的弹簧、设置在弹簧下面的调整螺栓和调整螺栓下面的调节杆构成。
所述的调整螺栓与调节杆通过活动螺纹连接,调整螺栓和主控阀壳体之间通过轴向导向凹槽来限制调整螺栓的周向转动,调节杆的旋转可实现调整螺栓的轴向移动。
所述的调整螺栓向阀块方向的最大行程小于调节弹簧的压缩距离,当减震器电控系统失效时,主控阀总成仍可作为具有一定流量范围的节流阀,这样减震器可作为一被动减震器使用,确保了工作的可靠及安全性。
所述的步进电机控制器可根据驾驶员手动操作控制面板的控制指令,产生一组PWM信号,该信号经驱动器放大后以电压的形式输送到步进电机,从而使步进电机按照指定角度转动。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能量消耗小、成本低、稳定性好、具有手动控制功能。
2、本发明通过简化的零部件及控制策略使得设计方案很容易实现,并且使手动调整减振器阻尼变得非常方便,同时亦便于对减振器的使用及维护,适于在各种机动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中应用。
3、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可以在车辆原有悬挂结构的基础上改装实现,每套系统仅需外加一个步进电机控制器、驱动器和控制面板,布置紧凑,成本低廉。该设计使得半主动减振器结构简单化易开发,功能上满足手动控制减震器阻尼力的要求,易于实现驾驶员对悬挂系统的手动控制。
附图说明
图1 是新型阻尼可调减振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发明外置高压小油腔和主控阀总成部位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图2中A-A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图2中B-B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用于汽车悬架的垂向半主动控制原理图。
图6-a为新型阻尼可调减震器三种模式下的F-V曲线示意图。
图6-b为三种模式对应的控制信号占空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附图1所示:该减振器包括端部连接环1和7、活塞杆2、减振器盖3、密封和导向装置4、活塞阀总成5、底阀总成6、外置高压小油腔11、主控阀总成12、主控阀壳体13、步进电机14、主控阀端盖15、驱动器16、步进电机控制器17、控制面板18和缸体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长春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70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