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脱氢粗产物中分步重结晶制备2,6-二苯基苯酚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0085.3 | 申请日: | 2012-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7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欢;张洪彬;许东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C39/15 | 分类号: | C07C39/15;C07C37/84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杨志兵;付雷杰 |
地址: | 056027***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氢 产物 分步 重结晶 制备 苯基 苯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脱氢粗产物中分步重结晶制备2,6-二苯基苯酚的方法,属于化工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2,6-二苯基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吸附材料、工程塑料、绝缘材料、抗氧剂等。2,6-二苯基苯酚良好的刚性和特殊的氢键作用,使得其在医药及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以2,6-二苯基苯酚为原料合成的聚2,6-二苯基对苯醚,因其具有抗湿性好,不易氧化,耐高温,不易流失,背景值低,易于加热脱附且脱附效率高等优点,在气体检测和环境保护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国专利申请201010523427.1《一种2,6-二苯基苯酚的制备方法》中公开了一种制备2,6-二苯基苯酚的方法:由环己酮缩合得到的三聚酮在管式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液相催化脱氢,所得的脱氢粗产物经重结晶得到2,6-二苯基苯酚。
上述方法得到的脱氢粗产物中含有主产物2,6-二苯基苯酚;中间产物2,6-二环己基环己酮,2-环己基-6-苯基苯酚,2-环己基-6-苯基环己酮,2,6-二环己基苯酚,2,6-二苯基环己酮;过度脱氢产物苯代苯并呋喃;氢解产物间三联苯;异构化产物三亚苯。其中的副产物对聚2,6-二苯基对苯醚的聚合、药物及功能材料的合成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脱氢粗产物需要经过提纯以去除其含有的杂质以达到纯度要求。
由于脱氢粗产物中含有的副产物尤其是中间产物与2,6-二苯基苯酚具有相近的沸点和理化性质,因此很难采用精馏的方法进行提纯。另外要想得到高纯度产物,采用单一溶剂进行重结晶会存在回收率低及溶剂用量大的缺点,使用混合溶剂会存在溶剂回收困难的缺点。
发明内容
针对采用单一溶剂进行重结晶存在回收率低及溶剂用量大,采用混合溶剂 重结晶存在溶剂回收困难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脱氢粗产物中分步重结晶制备2,6-二苯基苯酚的方法,所述方法能够得到高收率、高纯度的2,6-二苯基苯酚,且溶剂用量小、回收率高,生产效率高。
本发明的目的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从脱氢粗产物中分步重结晶制备2,6-二苯基苯酚的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1)将脱氢粗产物加入异丙醇中,加热至完全溶解,降温,在20℃下,将溶液静置10~15h,过滤得到晶体;
(2)将步骤(1)所得晶体加入乙醇中,加热至完全溶解,降温,在20℃下,将溶液静置10~15h,过滤、真空干燥得到晶体,即为2,6-二苯基苯酚。
其中,步骤(1)中溶解温度控制在40℃~55℃,优选45℃~50℃;异丙醇和脱氢粗产物的质量比为0.5∶1~2∶1,优选1∶1。
步骤(2)中溶解温度控制在50℃~65℃,优选55℃~60℃;乙醇和步骤(1)所得晶体的质量比为0.5∶1~2∶1,优选1∶1。
所述脱氢粗产物为中国专利申请201010523427.1权利要求1中流出的反应物,具体内容如下:
一种2,6-二苯基苯酚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管式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在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内装入催化剂,温度控制在250~300℃,通保护气保护,将经环己酮自缩合反应得到的三聚酮加入管式固定床反应器中,液时空速为0.1~10h-1,三聚酮经催化剂反应后从管式固定床反应器流出,收集流出的反应物,即为所述脱氢粗产物;
其中,所述管式固定床反应器的长径比为5∶1~20∶1;
所述保护气为氮气、氢气或氩气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气体;
所述催化剂为负载在氧化铝、活性炭或HZSM-5分子筛载体上的钯,其中以所述催化剂的总体质量为100%计,钯的质量含量为1~10%。
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方法采用分步重结晶能够得到高收率、高纯度2,6-二苯基苯酚,使用较小的溶剂溶质质量比减少了溶剂用量,同时,采用两种不同溶剂进行分步重结晶也有利于溶剂的回收,节约了纯化成本;另外,使用低毒的醇类溶剂也简化了操作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述本发明,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00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