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金针菇菌糠栽培白玉菇的培养基配方及其栽培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63248.3 | 申请日: | 2012-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3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叶运寿;许喜佳;宋斌;黄清华;李泰辉;李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创益专利事务所 44249 | 代理人: | 李卫平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金针菇 栽培 白玉 培养基 配方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食用菌栽培技术,尤其涉及到一种利用金针菇菌糠栽培白玉菇的培养基配方及其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白玉菇分类上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玉蕈属(Hypsizygus),又名御菇、白斑玉蕈、白玉蕈、白蟹味菇、白海鮮菇、白海味菇、御茸,是真姬菇Hypsizygus marmoreus的白色品种。白玉菇菇体洁白清靓,质地细腻,口感特佳,是一种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的上乘山珍,其高蛋白、低热量、低脂肪,具有保健功能。根据《技术与市场》杂志2007年第10期的报道,白玉菇常用的栽培培养基配方(质量百分比)为:木屑25%、玉米芯粉35%、米糠25%、麸皮10%、玉米粉5%,其生物转化率为80%左右。白玉菇液体种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g,KH2PO4 1.0g,MgSO4 0.5g,KNO3 0.5g,(NH4)2SO4 0.5g,硫胺素 0.05mg,生物素 0.05mg,柠檬酸钠 1.15g,ZnSO4 8.8mg,FeSO4 9.9mg,MnSO4 8.8mg,Na2MoO4 0.05mg,琼脂10g,转速120r/min,25℃;pH4.0-7.0,发酵7d。
中国是世界上金针菇产量最大的国家,年产量已达16万吨以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产生了大量的菌糠废弃物。据《食用菌》杂志2000年第4期的报道,金针菇菌糠含有水分53.11%,粗蛋白10.21%,粗脂肪0.63%,粗纤维35.08%,灰分13.40%,总糖12.02%,磷0.1349%。目前白玉菇产业发展迅速但因原料价格的攀升而利润下降,若以金针菇菌糠代替部分木屑、棉籽壳栽培白玉菇,变废为宝且能降低白玉菇生产成本,对白玉菇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生物废料金针菇菌糠栽培白玉菇的培养基配方及其栽培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培养基配方是金针菇菌糠43.5%-82.5%、玉米芯10%-30%、麦麸4%-8%、玉米粉1%-5%、米糠2%-12%、石灰0.5%-1.5%,pH 7;金针菇菌糠经华微R50微生物催腐剂处理15-45天,与上述其他成分混匀后装瓶灭菌,接种以及出菇管理。
本发明的培养基配方是利用经过微生物催腐剂发酵的金针菇菌糠代替传统的木屑、棉籽壳,变废为宝;利用菌糠的高营养特性以及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将金针菇菌糠中难以被白玉菇利用的粗蛋白、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分解,增加了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比例,有利于白玉菇菌丝生长和出菇,相对缩短了生长周期,提高了白玉菇生物转化率。
具体实施方式:
培养基配方是金针菇菌糠43.5%-82.5%、玉米芯10%-30%、麦麸4%-8%、玉米粉1%-5%、米糠2%-12%、石灰0.5%-1.5%,pH 7;
所述的百分比为质量百分比;
金针菇菌糠选用新鲜金针菇菌糠,经过微生物催腐剂处理15-45天;
先将新鲜金针菇菌糠粉碎,再将100g华微R50微生物催腐剂稀释500-1000倍,均匀喷洒到100kg的金针菇菌糠上,喷洒过程中边喷边搅拌以保证同一批次的菌糠发酵均匀,湿度控制在50%-70%,温度40-60℃,经发酵15-45天,即可作为白玉菇栽培用料。
利用金针菇菌糠栽培白玉菇的栽培方法:
装料:采用850cc塑料瓶,每瓶装料约550g,装料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以见到培养基中略有空隙为好。机器装瓶,打1孔,料面松紧度适宜,盖盖机盖好瓶盖。
灭菌:装瓶后灭菌采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瓶放置灭菌锅,通入蒸汽温度达110℃至121℃时保持2—4小时,灭菌行程结束进行自动排汽,当炉内压力为0Mpa时打开炉内将料瓶拉入冷却室。
接种:冷却室和接种室的洁净度均为百级环境,当温度降到12-18℃时可在全自动接种流水线上接种,接种量为13-17g∕瓶富含白玉菇菌丝的培养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星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32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诊疗一体化硬质放大关节镜系统
- 下一篇:绝缘电线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