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狭窄工作空间多路并行运动的柔性传递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67185.9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3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顾汉洋;杨珏;李虹波;季国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57/02 | 分类号: | F16H57/02;F16H57/035;F16H3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狭窄 工作 空间 并行 运动 柔性 传递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路并行运动的柔性传递机构,特别涉及一种狭窄工作空间多路并行运动的柔性传递机构。
背景技术
通常将一路输入运动分配成多路并行输出运动时,可采用刚性齿轮传动机构。当分配的多路运动并行数目越多,采用的齿轮传动机构就越复杂,同时传动机构的整体体积也越大。在对多路并行输出运动的工作空间没有严格限制时,或者无需根据工况调整多路并行运动输出轴之间距离的情况下,多路刚性齿轮传动机构可以满足使用要求。而在需要将多路并行运动输出到较为狭窄的工作空间时,或者需要根据工况调整多路并行运动输出轴之间距离的情况下,采用刚性齿轮传动机构就难以满足使用要求,甚至于无法达到传递多路运动的目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狭窄工作空间多路并行运动的柔性传递机构,包括动力源以及将来自动力源的一路输入运动转换为多路输出运动的输入/输出转换机构,所述输入/输出转换机构包括:柔性传动装置,与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连接;输入/输出转换联动装置,通过所述柔性传动装置与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连接,其包括若干路输出端口;若干柔性软轴,其与所述输入/输出转换联动装置的输出端口分别连接,提供多路输出运动轴。它不仅能将多路并行运动输出到较为狭窄的工作空间,而且能方便地根据工况调整多路并行运动输出轴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狭窄工作空间多路并行运动的柔性传递机构,包括动力源以及将来自动力源的一路输入运动转换为多路输出运动的输入/输出转换机构,所述输入/输出转换机构包括:
柔性传动装置,与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连接;
输入/输出转换联动装置,通过所述柔性传动装置与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连接,其包括若干路输出端口;
若干柔性软轴,其与所述输入/输出转换联动装置的输出端口分别连接,提供多路输出运动轴。
较佳地,所述输入/输出转换联动装置为若干蜗杆/蜗轮组,其中一个蜗杆啮合若干个蜗轮,可将来自蜗杆的输入运动转换为与之相互垂直而不相交的输出运动;
所述每个蜗轮连接一刚性传动轴,从而将蜗杆的输入运动转换为多路并行的刚性传动轴的输出运动。
较佳地,所述输入/输出转换联动装置为双曲面圆锥齿轮机构。
较佳地,所述由若干柔性软轴提供的多路输出运动轴之间的距离可调。
较佳地,所述柔性软轴的两端分别设有固定调节机构,所述其中一组固定调节机构设有柔性软轴容置孔,通过更换不同孔间距的固定调节机构即可调整所述多路输出运动轴之间的距离。
较佳地,所述柔性传动装置为同步带和同步带轮。
较佳地,所述柔性软轴为柔性钢丝软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多路并行运动柔性传递机构,不仅能将多路并行运动输出到较为狭窄的工作空间,而且能方便地根据工况调整多路并行运动输出轴之间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3至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双曲面圆锥齿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一种狭窄工作空间多路并行运动的柔性传递机构,包括动力源—驱动电动机3,以及将来自驱动电动机3的一路输入运动转换为多路输出运动的输入/输出转换机构,所述输入/输出转换机构包括:
柔性传动装置,此处具体为同步带和同步带轮,所述同步带通过同步带轮与驱动电动机3的输出端连接;
输入/输出转换联动装置,其与所述同步带轮连接,通过所述同步带和同步带轮与所述动力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输入/输出转换联动装置包括若干路输出端口;
若干柔性软轴,此处为柔性钢丝软轴,其与所述输入/输出转换联动装置的输出端口分别连接,提供多路输出运动轴。
下面以一具体实施方案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方案只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定其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671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负压无尘式艾绒提取设备及其生产工艺
- 下一篇:充电电池外场用恒流补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