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杨梅负压保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72237.1 | 申请日: | 2012-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07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烜;郜海燕;陈杭君;葛林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B7/04 | 分类号: | A23B7/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2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杨梅 保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产品保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杨梅负压保鲜方法。
背景技术
杨梅为我国著名的特色水果,主要分布于浙、闽、苏、赣等省,其汁液丰富,酸甜适口,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许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山区,把杨梅生产作为农民增收增效的主要产业,发展极为迅速。但杨梅为肉质浆果,无外果皮保护,果实柔嫩,易受机械损伤和病菌侵染,又在高温多雨季节采收,上市集中, 流通性差,常温货架期仅有1-2d,有“一日变味、次日变色、三日变质”之说。每年造成的大量腐烂,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研究开发新的杨梅保鲜方法,从而延长杨梅果实保鲜期和提高商业品质对推动杨梅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造成杨梅采后品质劣变的主要因素有呼吸作用、真菌生长、病虫害、机械伤等,其中呼吸作用会消耗营养物质,产生热量,促进微生物繁殖,对保鲜不利;造成霉变的菌主要有杨梅轮帚霉、橘青霉、绿色木霉、尖孢镰刀菌等;贮藏中的主要虫害是果蝇,果蝇世代周期很短,幼虫对杨梅的为害严重,加快了杨梅的腐败进程;机械伤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果实组织损伤,从而削弱果实的耐贮性。
目前杨梅保鲜技术主要有低温贮藏、气调贮藏、保鲜剂保鲜等,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保鲜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杨梅的保鲜时间。如冰块加泡沫箱保鲜为在泡沫箱中置放经薄膜包扎的定型冰块来降温保鲜,但要实现更长时间的贮运必须辅以其它手段;利用包装膜的透气性与果蔬的呼吸作用来调节气体比例的自发MAP保鲜,及气调库保鲜,但MAP气调贮藏主要依靠果蔬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薄膜的透气性来调节包装袋内气体浓度,由于受果蔬呼吸强度和薄膜透气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维持果蔬所需的适宜的气调环境;还有充氮保鲜和在杨梅上喷涂食品防腐剂来保鲜,但化学药剂贮藏保鲜易引起毒性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化学防腐处理产生的抗药性问题也使得化学防治技术面临严峻的挑战。
目前果蔬保鲜主要以普通的低温和化学防腐为主的传统贮藏模式。比如,公开号为CN101003767A的中国发明专利提供一种杨梅洗果液来实现杨梅果实的保鲜;公开号为CN1513334A的中国发明专利提供一种在淀粉中掺入10~30%ClO2粉末制成缓释小包用来贮藏保鲜杨梅,这些方法主要为化学手段,皆存在二次污染的可能。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更加廉价、高效和安全的果蔬贮藏保鲜技术手段,以控制果蔬的后熟衰老并确保果蔬的食用安全性。
减压贮藏(hypobaric storage)通过降低果蔬贮藏环境的气体分压,创造低O2环境,同时促进果蔬内部有害气体的向外扩散,从而减少由这些物质引起的衰老和生理病害。减压技术是有利于食品安全的一项非常有效的物理技术,使保鲜效果比现有的常规贮藏方法有大幅提高,被称为保鲜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国内减压技术已在冬枣、水蜜桃、黄花梨、芦笋、李、春笋等果蔬上有了一定的应用研究。张有林等研究表明,减压能降低呼吸速率,抑制淀粉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减缓淀粉和抗坏血酸降解速度,抑制霉菌孢子繁殖,防止果实腐烂,保持果实硬度[1]。减压贮藏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冬枣的CAT活性,显著抑制了PPO活性,减缓了果肉组织相对电导率的升高和MDA的积累,抑制了果肉硬度的下降,从而延缓了果实的成熟衰老[2]。同时减压贮藏对其抑制冬枣贮藏期酒化起着重要作用[3]。减压贮藏可以显著降低黄花梨贮藏期的呼吸强度,减少VC 的损失,有利于保持果实含水量、硬度和可溶性总糖;能够有效保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抑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上升[4]。王莹的研究表明,低温减压保鲜贮藏温度为1℃,压力为10kPa时,黄金梨的贮藏效果最好[5]。在对水蜜桃保鲜上的研究表明,减压贮藏可以显著降低水蜜桃贮藏期的呼吸强度,减少Vc的损失,有利于保持果实含水量、硬度和可溶性总糖,显著延缓了果实褐变,而较适宜的贮藏压力为50~60kPa,过低的分压会在贮藏后期对果实产生伤害[6]。李文香等则研究了三阶段减压贮藏,发现三阶段减压贮藏比常压冷藏能明显抑制水蜜桃呼吸强度、膜透性的增加,减缓果实硬度、VC含量、可滴定酸及可溶性固形物的下降速率,并控制水蜜桃失水率在较理想范围[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22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