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9701.X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2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7/107 | 分类号: | G08B17/107;G02B6/44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刘牧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射 式点型 光纤 烟火 探测器 | ||
1.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包括光源(1)、发射光缆(2)、接收光缆(3)与信号检测处理器(4),所述光源(1)经光源调制器(5)调制后与发射光缆(2)相连接,所述信号检测处理器(4)与接收光缆(3)相连接,所述发射光缆(2)、接收光缆(3)是同一种光缆,且其内部都裹有光纤(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还包括发射卡架(6)与接收卡架(7),所述光源(1)是绿光LED,所述发射光缆(2)、接收光缆(3)均为通信级塑料光缆,所述光纤(10)为通信级塑料光纤;
所述发射光缆(2)的外部套有同轴的发射塑料管(8),接收光缆(3)的外部套有同轴的接收塑料管(9),且发射塑料管(8)、接收塑料管(9)同轴设置;所述发射光缆(2)一端的端面与发射塑料管(8)上的发射顶端开口(81)相平齐,另一端经发射塑料管(8)上的发射尾端开口(82)后与光源(1)相连接,所述接收光缆(3)一端的端面与接收塑料管(9)上的接收顶端开口(91)相平齐,另一端经接收塑料管(9)上的接收尾端开口(92)后与信号检测处理器(4)相连接;所述发射塑料管(8)的外部上位于发射顶端开口(81)、发射尾端开口(82)之间的部位套装有发射卡架(6),所述接收塑料管(9)的外部上位于接收顶端开口(91)、接收尾端开口(92)之间的部位套装有接收卡架(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卡架(6)、接收卡架(7)、发射塑料管(8)、接收塑料管(9)的外部都罩有同一个烟室(13),该烟室(13)是封闭式网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室(13)、发射卡架(6)、接收卡架(7)、发射光缆(2)、接收光缆(3)、发射塑料管(8)、接收塑料管(9)集成为前端探测部(11),所述光源(1)、光源调制器(5)、信号检测处理器(4)集成为后台处理部(12),且前端探测部(11)与后台处理部(12)相互独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1)、光源调制器(5)的数量均为一个,所述前端探测部(1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后台处理部(12)数量为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光缆(2)上与发射顶端开口(81)相平齐一端的端面、接收光缆(3)上与接收顶端开口(91)相平齐一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烟雾的光学测量长度,烟雾的光学测量长度的值 根据以下公式确定:
,其中,
为发射光缆(2)发射的光强,为接收光缆(3)接收的光强,为发射光缆(2)、接收光缆(3)的长度之和,为发射光缆(2)、接收光缆(3)的衰减系数,为发射光缆(2)、接收光缆(3)内光纤(10)的半径,为发射光缆(2)、接收光缆(3)内光纤(10)的最大孔径角,为烟雾吸收光强系数,为烟雾散射光强系数,为烟雾浓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Z为3–10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1)采用的绿光LED的功率为20毫瓦,工作电压小于3V,工作电流小于10毫安。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室(13)的孔径小于1毫米,厚度小于0.3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塑料管(8)、接收塑料管(9)的制造材料均为PP塑料或ABS塑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卡架(6)、接收卡架(7)的形状为长方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970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