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79701.X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2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7/107 | 分类号: | G08B17/107;G02B6/44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刘牧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射 式点型 光纤 烟火 探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灾自动报警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具体适用于消除电子元器件的缺陷、降低成本、提高灵敏度、方便维护,具有极大的实用性。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用于火灾自动报警上的烟雾探测器主要包括光电式、离子式、红外光束(激光)三类。它们在使用中都存在不少问题,难以满足当今消防上火灾自动报警的需要。
光电式存在的问题是: 因为有电信号,在易燃易爆、电磁辐射强度大的场所不适于安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电子元器件易老化,老化后易产生误报甚至失灵探测器结构复杂,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离子式存在的问题是:因为有电信号,在易燃易爆、电磁辐射强度大的场所不适于安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电子元器件易老化,老化后易产生误报甚至失灵探测器结构复杂,体积大,安装不方便,生产维护成本很高采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离子源,很不安全。
红外光束(激光)式存在的问题是:因为有电信号,在易燃易爆、电磁辐射强度大的场所不适于安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电子元器件易老化,老化后易产生误报甚至失灵易受红外光、紫外光干扰,探测光束易被挡住产生较高的误报探测器结构复杂,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电子元器件探测烟雾、结构复杂、生产维护成本很高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杜绝电子元器件探测烟雾、结构简单、生产维护成本很低的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包括光源、发射光缆、接收光缆与信号检测处理器,所述光源经光源调制器调制后与发射光缆相连接,所述信号检测处理器与接收光缆相连接,所述发射光缆、接收光缆是同一种光缆,且其内部都裹有光纤;
所述对射式点型光纤感烟火灾探测器还包括发射卡架与接收卡架,所述光源是绿光LED,所述发射光缆、接收光缆均为通信级塑料光缆,所述光纤为通信级塑料光纤;
所述发射光缆的外部套有同轴的发射塑料管,接收光缆的外部套有同轴的接收塑料管,且发射塑料管、接收塑料管同轴设置;所述发射光缆一端的端面与发射塑料管上的发射顶端开口相平齐,另一端经发射塑料管上的发射尾端开口后与光源相连接,所述接收光缆一端的端面与接收塑料管上的接收顶端开口相平齐,另一端经接收塑料管上的接收尾端开口后与信号检测处理器相连接;所述发射塑料管的外部上位于发射顶端开口、发射尾端开口之间的部位套装有发射卡架,所述接收塑料管的外部上位于接收顶端开口、接收尾端开口之间的部位套装有接收卡架。
所述发射卡架、接收卡架、发射塑料管、接收塑料管的外部都罩有同一个烟室,该烟室是封闭式网状结构。
所述烟室、发射卡架、接收卡架、发射光缆、接收光缆、发射塑料管、接收塑料管集成为前端探测部,所述光源、光源调制器、信号检测处理器集成为后台处理部,且前端探测部与后台处理部相互独立。
所述光源、光源调制器的数量均为一个,所述前端探测部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后台处理部的数量为一个。
所述发射光缆上与发射顶端开口相平齐一端的端面、接收光缆上与接收顶端开口相平齐一端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烟雾的光学测量长度,烟雾的光学测量长度的值根据以下公式确定:
,其中,
为发射光缆发射的光强,为接收光缆接收的光强,为发射光缆、接收光缆的长度之和,为发射光缆、接收光缆的衰减系数,为发射光缆、接收光缆内光纤的半径,为发射光缆、接收光缆内光纤的最大孔径角,为烟雾吸收光强系数,为烟雾散射光强系数,为烟雾浓度。
所述Z为3–10毫米。
所述光源采用的绿光LED的功率为20毫瓦,工作电压小于3V,工作电流小于10毫安。
所述烟室的孔径小于1毫米,厚度小于0.3毫米。
所述发射塑料管、接收塑料管的制造材料均为PP塑料或ABS塑料。
所述发射卡架、接收卡架的形状为长方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发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797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