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左旋肉碱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89733.8 | 申请日: | 201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36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孙果宋;韦志明;阮恒;黄科润;黄平;覃兰华;穆允玲;董振荣;高景星;李岩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新晶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广西三晶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29/22 | 分类号: | C07C229/22;C07C227/32;B01J3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04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肉碱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性物质的制备方法。更具体地说是应用不对称催化氢化还原制备左旋肉碱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左旋肉碱或L-肉碱,别称L-肉毒碱或维生素BT,其化学名称为β-羟基γ-三甲铵丁酸,是一种白色晶状体或白色透明细粉。肉碱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1905年,俄国人Gulewitsch和Krimberg从肉类提取物中发现了L-肉碱。自此以后,各国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发现,L-肉碱是一种类维生素营养素,并将其命名为维生素BT。而事实上,肉碱的化学结构类似于胆碱,与氨基酸相近;另外,由于一些动物可由自身合成来满足肉碱的需要,因此认为肉碱不是维生素,但习惯上仍将其称为维生素BT。实验表明L-肉碱是一种必需营养素,1985年在芝加哥召开的国际营养学术会议上,将左旋肉碱指定为“多功能营养品”。
但由于肉碱仅仅左旋体(R-构型,即L-肉碱)有正常的生理作用,右旋体(S-构型,即D-肉碱)不但无作用,在有些代谢过程中还是其左旋体的竞争性抑制剂,因此,在合成肉碱过程中,通常需要有效地控制单一合成左旋肉碱。
目前,左旋肉碱的主要合成方法有:消旋体的拆分、生物化学合成以及化学合成等方法。其中,用拆分的方法合成时,至少损失50%的原料,且合成工艺复杂;采用生物化学合成法则面临着生产重复性有波动,菌种变性和产物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危险。而化学合成路线中的不对称催化合成法具有合成工艺路线简便;不使用剧毒的NaCN和原料价廉易得等优点。
采用不对称催化合成法进行左旋肉碱的合成已有多篇文献报道,其中,EP-B-295109报道用钌的膦络合物为催化剂,在氢气压力为40-100atm时,底物/催化剂摩尔比(S/C)为1000的条件下,反应16-20小时,不对称还原4-卤代-3酮-丁酸酯得到(R)-4-卤代-3-羟基-丁酸酯,但其ee值仅为67%。EP-A-339764报道了类似的方法,其不对称催化反应在100℃,70-100atm,S/C为1000-10000条件下进行,最后得到中等收率(46%)的左旋肉碱。上述方法的反应压力过高,光学纯度或化学收率较低,显然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JP01211551和Tetrahedron Letters,1998,29(13),1555-1556报道了采用Ru(OCOMe)2[(S)-BINAP]为催化剂,在氢气压力100atm和100℃的条件下,不对称氢化还原4-卤代-3酮丁酸酯,可高效地获得高光学活性的(R)-4-卤代-3-羟基丁酸酯,其收率可达97%,ee值可达97%。但该工艺的氢化压力要求高,催化剂极不稳定,十分容易被氧化失活,反应过程要求严格的无水无氧条件,也不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目前国内生产左旋肉碱仍采用环氧氯丙烷为原料,经过氨化、酸化和手性化得到左旋肉碱;或一开始就用手性环氧氯丙烷作原料,但目前市场上的手性环氧氯丙烷的光学纯度不高,且该法仍需用剧毒的氰化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本发明以4-卤乙酰乙酸烷基酯为原料,采用[RuCl(cymene)(S-BINAP)]Cl[氯代[(S)-(-)-2,2′-双(二苯基膦)-1,1′-联萘](p-伞花素)氯化钌(II))]为催化剂,经胺化、水解反应得到的左旋肉碱产品,胺化反应无需溶剂,不需剧毒的氰化物,反应过程所需压力低,转化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活性高、氢化反应压力低、操作简单、成本低,环境污染少的用于制备左旋肉碱的工艺,从而解决目前国内生产左旋肉碱中存在仍需用剧毒的氰化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以钌的双膦络合物为催化剂对原料4-卤乙酰乙酸烷基酯进行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制得左旋肉碱中间体(R)-(-)-4-卤-3羟基丁酸烷基酯,然后在无溶剂条件下使手性中间体(R)-(-)-4-卤-3羟基丁酸烷基酯发生胺化反应,并进行水解从而生成左旋肉碱。得到的左旋肉碱产品的化学纯度高达97%以上,比旋度[α]20D为-29~-32。
具体做法:
1、钌的双膦络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将手性配体S-BINAP和钌化合物[Ru(p-cymene)Cl2]2在N2气氛下加入到混合有机溶剂中,升温至50-60℃,搅拌反应10-20h,减压除溶剂后,制得氯代[(S)-(-)-2,2′-双(二苯基膦)-1,1′-联萘](p-伞花素)氯化钌(II)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新晶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广西三晶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新晶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化工研究院;广西三晶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897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缸水泵传动系统
- 下一篇:具有可拆卸表壳的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