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饲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95488.1 | 申请日: | 2012-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3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任春光;贺红早;孙超;王莹;向准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K1/14 | 分类号: | A23K1/1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顾书玲;程新敏 |
地址: | 550009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饲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秸杆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秸秆饲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潜在生物资源,我国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7亿吨左右。现阶段国家正大力提倡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一方面是解决秸秆资源季节性过剩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解决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我国目前秸秆资源大部分是焚烧还田和用作生活燃料,少部分用作反刍家畜饲料,数量还达不到秸秆资源总量的1O%,综合利用率低。我国对秸秆饲料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饲料工业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
秸秆饲料的转化和加工利用技术主要有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其中物理处理、化学处理方法最新的成果也只能做到改善秸秆的适口性,少部分能改善纤维素的品质,但均不能有效地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目前用于饲料加工的主要是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利用率不及10%,少数养殖企业也引进了微贮处理技术。但微贮处理技术由于引进的秸秆分解菌种不适宜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分解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效率低下、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方法不能有效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微贮处理技术又不能满足不能气候条件的缺陷,针对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秸秆微生物分解发酵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提供一种秸秆饲料的制备方法,为广大山区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有力保障,方法简单,营养丰富,易消化。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秸秆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菌种采集:采集堆放在田间自然腐烂的油菜秸秆;
(2)菌种分离:将油菜秸秆浸泡后稀释,取稀释液涂布在马丁氏培养基上于25℃培养5~7d,继续用马丁氏培养基分离纯化菌种至无污染,筛选D/d值(菌落生长直径为d,菌落周围透明圈直径为D)大于2的菌落即为菌种;
(3)菌液培养:取少量步骤(2)得到的菌种接种于马丁氏液体培养基上摇床培养制得菌液;
(4)秸秆发酵:取菌液20~100ml、秸秆渣150~250g、蔗糖15~25g和蒸馏水100~150ml,混匀发酵,即得秸秆饲料。
具体的,上述秸秆饲料的制备方法为:
(1)菌种采集:采集堆放在田间300天以上并自然腐烂的油菜秸秆;
(2)菌种分离:将油菜秸秆与水按1:8~12的质量比混合浸泡20~28h后稀释至1O-4倍,取稀释液0.1mL涂布在8~12ml马丁氏培养基上,于25℃培养5~7d,继续用马丁氏培养基分离纯化菌种至无污染,筛选D/d值大于2的菌落即为菌种;
(3)菌液培养:用0.3cm打孔器取步骤(2)得到的菌种接种于45~55ml马丁氏液态培养基中,于25℃、110~130r/min摇床培养70~74h,再取20%的培养产物接种于80~120ml马丁氏液态培养基中制得菌液;
(4)秸秆发酵:取菌液20~100ml、秸秆渣200g、蔗糖20g和蒸馏水120ml,混匀,置于25~28℃条件下发酵15~20d即可。
更进一步的,前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菌种分离为:将油菜秸秆与水按1:10的质量比混合浸泡24h后稀释至1O-4倍,取稀释液0.1mL涂布在10ml马丁氏培养基上,于25℃培养5~7d,继续用马丁氏培养基分离纯化菌种至无污染,筛选D/d值大于2的菌落即为菌种。所述菌液培养为:用0.3cm打孔器取步骤(2)得到的菌种接种于50ml马丁氏液态培养基中,于25℃、120r/min摇床培养72h,再取20%的培养产物接种于100ml马丁氏液态培养基中制得菌液。
优选的,前述制备方法中,在所述马丁氏培养基中按250ml马丁氏培养基加入15~25mg青霉素和25~35mg链霉素的比例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青霉素和链霉素的优选加入量分别为20mg和30mg。在所述马丁氏液态培养基中按250ml马丁氏液态培养基加入15~25mg青霉素和25~35mg链霉素的比例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青霉素和链霉素的优选加入量分别为20mg和30mg。在马丁氏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可以抑制黄曲霉等能引起秸秆霉变的有害细菌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生物研究所,未经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54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抗氧化功能超微化木瓜的制备工艺
- 下一篇:一种高效价肝素钠制备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