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099950.5 | 申请日: | 2012-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1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陈仁惠;陈伯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仁惠;陈伯霖 |
主分类号: | D04B15/48 | 分类号: | D04B15/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杨建君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轮 改良 结构 | ||
1.一种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该喂纱导轮(100)装置固定于一心轴(A)上,其特征在于,该喂纱导轮(100)包括:
一导轮(10),该导轮(10)具有一中空的轮体(11),该轮体(11)内部中空处设有一第一装置区(12)与一第二装置区(13);
一第一滚珠组(20)与一第二滚珠组(30),该第一滚珠组(20)装置于该轮体(11)内部的第一装置区(12),该第二滚珠组(30)装置于该轮体(11)内部的第二装置区(13);
一轮内筒(40),该轮内筒(40)具有一第一内筒体(41)与一第二内筒体(42),该第一内筒体(41)装置于该轮体(11)内部的第一装置区(12)并限制该第一滚珠组(20)于该第一装置区(12),该第二内筒体(42)装置于该轮体(11)内部的第二装置区(13)并联接于该第一内筒体(41)一端,且限制该第二滚珠组(30)于该第二装置区(13),该心轴(A)插固于该第一内筒体(41)另一端,该导轮(10)藉该第一滚珠组(20)与该第二滚珠组(30)旋转进行喂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轮体(11)于该第一装置区(12)外侧设有一第一嵌槽(15),另于该第二装置区(13)外侧设有一第二嵌槽(16),该喂纱导轮(100)更包括有一第一轮体盖(50)与一第二轮体盖(60),该第一轮体盖(50)对应盖合于该第一内筒体(41)外侧并固定于该第一嵌槽(15),该第二轮体盖(60)对应盖合于该第二内筒体(42)外侧并固定于该第二嵌槽(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喂纱导轮(100)更包括有一导轮外盖(70),该导轮外盖(70)对应盖合于该第一轮体盖(50)外侧并套合固定于该轮体(11)上,该第一轮体盖(50)具有一盖孔(51),且该第一内筒体(41)一端对应该盖孔(51)伸出该第一轮体盖(50)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轮外盖(70)内设有一装置凹槽(72)并设有一相通于该装置凹槽(72)的穿通孔(73),且以该装置凹槽(72)伸出套合于该第一轮体盖(50)外的第一内筒体(41),使该第一内筒体(41)相通于该穿通孔(7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轮外盖(70)于顶面边际处往下延伸有一盖轮沿(7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轮(10)更包括有一轮内凸沿(14),该第一装置区(12)与该轮内凸沿(14)交界处形成有一第一内置面(141),该第一内筒体(41)往外延伸有一第一凸圈(412),且该第一凸圈(412)对应该第一内置面(141)设有一第一内筒面(412a),并藉由该第一内筒面(412a)与该第一内置面(141)共同限制该第一滚珠组(20)于该第一装置区(12)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导轮(10)更包括有一轮内凸沿(14),该第二装置区(13)与该轮内凸沿(14)交界处形成有一第二内置面(142),该第二内筒体(42)具有一凸接座(421),该凸接座(421)对应该第二内置面(142)设有一第二内筒面(423),并藉由该第二内筒面(423)与该第二内置面(142)共同限制该第二滚珠组(30)于该第二装置区(13)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轮内凸沿(14)夹设于该第一装置区(12)与该第二装置区(13)之间,且该第一滚珠组(20)与该第二滚珠组(30)分别由该导轮(10)的两侧装置于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或7所述的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滚珠组(20)与该第二滚珠组(30)的滚珠采用塑料材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喂纱导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内筒体(42)顶部具有一凸接块(422),该第二内筒体(42)以该凸接块(422)联接于设在该第一内筒体(41)的一套接口(413)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仁惠;陈伯霖,未经陈仁惠;陈伯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9995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检测装置的盒体及检测装置
- 下一篇:提升玻璃机械强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