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4,6-二氯嘧啶废水处理及资源回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03000.5 | 申请日: | 2012-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3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丁永良;陈薛强;霍本堰;曹超;朱丽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7C211/05;C07C209/86;C01B25/00;C02F10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1120 重庆市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嘧啶 废水处理 资源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涉及一种化工产品生产废水的处理及废水中有用资源的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嘧啶类化合物具有抗真菌、调节植物生长等作用,可用于制备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其开发一直受到医药界和农药界的重视。4,6-二氯嘧啶(DCP)是合成磺胺-6-甲氧嘧啶等嘧啶类药物的重要中间体,也是合成嘧菌酯等高效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重要中间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4,6-二氯嘧啶的现有生产方法之一是将4,6-二羟基嘧啶与三氯氧磷在三乙胺作用下反应,所得反应液用质量百分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中性后进行水蒸气蒸馏,蒸出物冷却、抽滤,滤饼用水洗涤、干燥,即得4,6-二氯嘧啶产品,蒸馏残液作为废水处理。该方法工艺先进,产品质量优异,收率高,但每吨4,6-二羟基嘧啶产品约产生12吨废水。该废水为高含磷含氮废水,含磷酸根约15%、氯离子约2%、钠离子约2.5%、三乙胺约19%、4,6-二氯嘧啶等有机质约2%,化学需氧量(COD)约50000mg/L,pH为5~6。用普通的沉淀、氧化、生化等方法处理该废水,难以达到很好的除磷脱氮效果,对环境污染较大,而且会造成三乙胺、磷等有用资源的极大浪费,特别是三乙胺,其目前市场售价每吨在11000元以上。因此,有必要针对该废水研发一种处理及资源回收的方法,降低废水的COD及氮、磷含量,同时有效回收三乙胺和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4,6-二氯嘧啶废水处理及资源回收的方法,操作简便,能够大大降低废水的COD及氮、磷含量,同时有效回收三乙胺和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4,6-二氯嘧啶废水处理及资源回收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磷的回收:将4,6-二氯嘧啶废水用无机碱调节pH至7.5~9,降温至0~20℃,析出结晶,固液分离,获得水合磷酸氢二钠固体,剩余母液备用;
b.三乙胺的回收:将步骤a的剩余母液继续用碱调节pH至11~14,升温至25~35℃,静置分层,收集上层有机相,即得三乙胺粗品,将三乙胺粗品进行蒸馏,收集70~89.5℃的馏分,即得三乙胺合格品。
进一步,步骤b中将蒸馏后的母液降温至25~35℃,返回静置分层工序,与下一批经碱调节pH至11~14并升温至25~35℃的步骤a所得剩余母液混匀,重复静置分层。
优选的,所述步骤a是将4,6-二氯嘧啶废水用无机碱调节pH至9,降温至0~5℃,析出结晶;所述步骤b是将步骤a所得的剩余母液继续用碱调节pH至11,升温至30℃,静置分层。
优选的,步骤a和步骤b中所述无机碱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4,6-二氯嘧啶废水处理及资源回收的方法,首先通过调整合适的pH和温度,在保证三乙胺不损失的情况下将磷酸盐充分回收,然后通过调整合适的pH和温度,采用分相的方法得到三乙胺粗品,再蒸馏得到三乙胺合格品,操作简便,有效回收资源,每吨废水可回收水合磷酸氢二钠400kg以上、三乙胺粗品200kg以上,磷回收率不低于97%,三乙胺回收率不低于85%,同时COD降低至10000mg/L,经济和环保效益明显。
附图说明
图1为4,6-二氯嘧啶废水处理及资源回收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的4,6-二氯嘧啶废水处理及资源回收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
实施例1
a.磷的回收:将1000L 4,6-二氯嘧啶废水转入反应釜中,加入质量百分浓度为40%的氢氧化钠溶液300kg,调节pH至7.5,降温至19℃,结晶0.5小时,离心,分别收集固体和剩余母液,获得固体412kg,经检测,含有91.5%的水合磷酸氢二钠、1.56%的氯离子和4.8%的水,干燥后可作为高温法制取三聚磷酸钠的原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03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查尔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下一篇:陶瓷基功率型发光二极管及其封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