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燃机富氧燃烧与液氧固碳系统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19466.4 | 申请日: | 2012-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5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峰;陈红兵;秦建军;裴普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F02M25/10;F01N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燃烧 液氧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富氧燃烧与液氧固碳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节能减排要求日趋严格,节能与环保成为研究的热点,内燃机的节能技术也成为研的究的重点。富氧燃烧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燃烧效率和火焰温度,从而改善燃烧和排放性能,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高效节能技术。富氧燃烧可以提高温度和压力峰值,使碳烟、CO和SO2排放量减少,但由于通入过量空气,其中含有大量的氮气,自然使NOx排放量增大。如果采用本专利设计的纯O2和CO2助燃,既实现了富氧燃烧,又彻底解决了NOx污染物排放的问题。实用新型专利(ZL201020576059.2)给出了液氧固碳零排放内燃机的一种整体方案,但没有对CO2的捕捉装置设计还不充分,实际应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专利将对一种固碳回收利用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更具有可行性的新型液氧固CO2内燃机零排放燃烧整体方案。碳的捕获和存储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是应用于电厂的燃烧前脱碳方法,电厂采用的燃烧后脱碳方法是化学吸收法。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应用于内燃机的脱碳,本发明是对内燃机实现脱碳零排放燃烧设计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上面所叙述的内燃机富氧燃烧,同时它能实现CO2固定捕捉,符合现在中国目前节能减排改革现状。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富氧燃烧与液氧固碳系统,包括CO2捕捉装置,液氧输氧管,液氧储存罐,内燃机进气管,内燃机,内燃机排气管,冷凝水管,干冰收集管。
作为优选,系统还包括干冰封存装置。
作为优选,系统还包括进气管增压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固碳系统的工作方法,内燃机产生的尾气通过排气管,经过冷凝水管降低到一定温度,进入CO2捕捉装置;同时,液氧储存罐中的液氧通过液氧输氧管样进入CO2捕捉装置,通过对流换热,液氧受热汽化成氧气,而尾气中的一部分CO2凝华成为干冰,通过CO2捕捉装置底部的干冰收集孔进入干冰收集管;之后,尾气中另一部分没有凝华的CO2跟氧气一起排出CO2捕捉装置,与氧气一起经内燃机进气管通入内燃机气缸燃烧。干冰经过所述干冰收集管进入干冰封存装置。在所述内燃机进气管上设置进气管增压装置对混合气体进行增压。所述内燃机实现循环燃烧。
本发明是使内燃机通过纯氧和CO2助燃,燃烧后产生的尾气CO2先经过冷凝水降低到接近100℃,然后进入CO2捕捉装置,与液氧对流换热,液氧受热汽化成氧气,一部分CO2凝华成干冰,另一部分继续与汽化后的氧气混合进入内燃机助燃,实现富氧燃烧循环。
采用本发明可以使内燃机实现富氧燃烧,提高了燃料燃烧效率,做功能力提高,消除了CH和CO的生成。液氧汽化后助燃,不含有氮气,彻底解决了NO排放问题,实现了内燃机的零排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方案流程图,
图中:1-CO2捕捉装置,2-进气管增压装置,3-液氧输氧管,4-液氧储存罐,5-内燃机进气管,6-内燃机,7-内燃机排气管,8-冷凝水管,9-干冰封存装置,10-干冰收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CO2捕捉装置1具有外壳,尾气入口设置于外壳侧下部,混合气体出口设置于外壳顶部。冷凝水管设置在尾气入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未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194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立式电感器
- 下一篇:一种中子源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