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通信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27667.9 | 申请日: | 2012-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78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30 |
发明(设计)人: | 叶舟;刘培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5/00 | 分类号: | H04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萨摩亚萨摩亚阿皮亚邮*** | 国省代码: | 萨摩亚;W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通信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特别是一种先利用近场通讯进行通讯、之后再利用无线局域网络通讯进行通讯的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各种无线通信装置的使用已是相当普及,尤其是智能型手机和平板计算机,其普及程度在这几年来更是迅速增加。而且,随着所内建的处理器愈来愈强大,且其内存所能储存的容量也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智能型手机所能执行的功能也愈来愈多,其中一个最普遍的例子便是信息的共享。例如,当与朋友聚会时,朋友之间可藉由近场通讯,蓝芽、或WIFI等无线局域网络传输机制,来交换彼此手机中的相片。又或者,在商务场合,当彼此第一次见面时,也可藉由智能型手机交换彼此的电子名片。
公知近场通讯系统中会将一个电子装置设定为查询设备(Poling Device),另一个电子装置设定为收听设备(Listening Device),如此一来,分别利用两个导电线圈的磁场以耦合查询设备(激励设备)与收听设备(目标设备)来进行数据传送。
此外,将所内存的影像信息无线传输到其他的显示设备开显示,也是智能型于机另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功能。例如,将智能型于机所储存的一影音档案传送到一数字电视进行播放,这样一来用户便可在屏幕较大的数字电视上进行观赏。
然而,当使用无线局域网络传输机制进行传输时,尤其是在智能型于机本身即做为WIFI无线分享器的场合,其需要消耗较大的电力;因此,在一般的状况下,是将智能型于机的蓝芽功能或WIFI无线分享的功能默认成处于关闭的状态,待要使用时再将其启动。然而,由于还需要以手动的方式将智能型于机的无线局域网络传输机制启动,故会增加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便。
而且,由于无线通信装置的使用已相当普及,故在将智能型手机的无线局域网络传输机制启动后,其可能同时感测到多台的无线通信装置,如图1A所显示的列表中,其列出了智能型手机所感测到的其他的无线通信装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智能型手机的使用者便需以手动的方式选择所想要连接的无线通信装置(在图1A中是选择了PHONE3),从而增加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便。
另外,在某些情况下,如图1B所示,即使选取了所欲连接的无线通信装置,用户仍需输入密码等认证信息,这又会增加使用者在使用上的不方便。
因此,如何增加无线通信装置的用户在分享上的便利性,是值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去思量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此无线通信系统能增加用户在分享上的便利性。
根据上述目的与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此无线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第一电子装置与一第二电子装置,其中第一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无线通信模块,该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包括一第一近场通讯单元,而第二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二无线通信模块,该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包括一第二近场通讯单元。其中,在点对点模式下,该第一近场通讯单元以及该第二近场通讯单元进行信息交换,其中该第一近场通讯单元以及该第二近场通讯单元双方都处于查询设备。
在上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第一无线通信模块另包括一第一无线局域网络通讯单元,而第二无线通信模块另包括一第二无线局域网络通讯单元。其中,第一近场通讯单元以及第二近场通讯单元进行信息交换来启动第一无线局域网络通讯单元与第二无线局域网络通讯单元,并使第一无线局域网络通讯单元与第二无线局域网络通讯单元彼此相通讯。
在本发明中,近场通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指是一种短距离(约10公分内或20公分内)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装置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以交换数据。因此,在本发明中,近场通讯单元(亦 即:第一近场通讯单元与第二近场通讯单元)是指可发射或接收符合近场通讯规范的无线电波。当第一近场通讯单元与第二近场通讯单元彼此相接近时,即可藉由近场通讯互相传递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蓝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276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