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聚氰胺抗原、相关抗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44757.9 | 申请日: | 2012-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2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唐古生;丁自更;康蔡俊;陈英豪;秦阳华;赵卫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765 | 分类号: | C07K14/765;C07K14/77;C07K14/795;C07K16/44;G01N33/53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钱春新 |
地址: | 200433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聚 抗原 相关 抗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试剂等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抗原、相关抗体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三聚氰胺抗原、相关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再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含有多醛葡聚糖连接载体蛋白的三聚氰胺抗原、相关抗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一)三聚氰胺概述
1、理化性质
三聚氰胺(melamine)简称三胺、蛋白精,学名三氨三嗪,别名密胺、氰尿酰胺、三聚酰胺,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IUPAC命名为“1,3,5-三嗪-2,4,6-三氨基”,CAS:08-78-1,分子量126.12,分子式见左:
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无味的纯白色单斜棱晶体,形似蛋白粉,其分子式为:C3H6N6、C3N3(NH2)3,分子量为126.12,相对密度为1570kg/m3(16℃),堆积密度为700~90kg/m3。LD50(半数致死量):3000mg·kg-1(大鼠口服)。在常压下,354℃分解,快速加热后温度为300℃时升华。能溶于热水、甲醛、甲醇、吡啶、乙酸、热乙二醇、甘油等;微溶于冷水;极微溶于热乙醇;不溶于四氯化碳、乙醚、苯。在一般情况下三聚氰胺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释放出氰化物。
乙酸、草酸、盐酸、硫酸和硝酸可与三聚氰胺的水溶液发生反应生成三聚氰胺盐(王延吉.有机化工原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27-728.)。三聚氰胺在中性或微碱性环境中,能够和甲醛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羟甲基三聚氰胺;在微酸性环境中(pH值5.5~6.5)能够和羟甲基的衍生物发生缩聚反应,形成的产物为树脂;三聚氰胺在强酸或强碱溶液中会发生水解反应,分子中的胺基逐步被羟基取代,生成的产物分别是三聚氰酸二酰胺、三聚氰酸一酰胺、三聚氰酸。三聚氰胺与醛类反应,产生加成化合物,其中三聚氰胺与甲醛的反应是最重要的反应。
三聚氰胺的溶解性随溶液的pH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弱酸性条件下,三聚氰胺的溶解度大于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溶解度;而在碱性条件下溶解度略大于中性条件下的溶解度。在pH值一定的条件下,三聚氰胺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强酸和强碱性条件下,其溶解度随酸性和碱性的增加而明显增大(徐佩,黄龙峰,李瑞忠.不同pH的三聚氰胺水溶液溶解性能研究;安徽化工,2008,34(6):23-24.)。
2、三聚氰胺的用途
(1)正常用途
三聚氰胺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产品,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简称:MF)的原料是其最主要的用途,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硬度比脲醛树脂大,同时具有不易燃、耐水、耐热、耐电弧、耐老化、耐化学腐蚀的优点。另外还可用作装饰面板、涂料、模塑粉、纸张等甲醛清洁剂等,广泛应用于诸多行业。
(2)非法用途
2007年3月,美国发生宠物毒粮风波,许多猫狗食用含有中国进口蛋白粉的宠物食品后非正常死亡,三聚氰胺就是罪魁祸首。因为发生该事件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进口的宠物食品(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进行了检测,结果检出三聚氰胺。同时,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在调查中也肯定了这一结果,三聚氰胺是导致猫、狗中毒死亡的原因。2008年9月,中国又爆发了婴幼儿奶粉受非法添加三聚氰胺污染事件,随后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紧急开展了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专项检查,结果发现有多家的奶粉生产企业,其产品中有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三聚氰胺,比如在市场上买到的密胺碗、碟等就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制作的。因为塑料、涂料和各种纺织品所含的三聚氰胺可缓慢溶出,经加热析出得更快,所以在受检者体内可以查出痕量的三聚氰胺,但从饮用的奶品中摄入三聚氰胺则是非正常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47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