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180349.9 | 申请日: | 2012-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6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森山诚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黄永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尤其涉及具备在碰撞事故时、使方向盘向前方移位的构造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转向装置是基于方向盘的操作对汽车的前轮施加转向角的装置。图8中,示出了在日本特开第2010-36677号公报中记载的、以往的转向装置的一例。该转向装置中,在转向柱1的内侧旋转自如地支承转向轴2,在该转向轴2的后端部固定方向盘3。转向柱1经由柱侧托架4支承于固定在车身上的车身侧托架5。该例中,为了能够调节方向盘3的上下位置和前后位置,使转向柱1和转向轴2为可伸缩构造,并且,将结合固定于该转向柱1的前端部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的壳体6能够以横轴8为中心摆动移位地支承于固定于车身的下部托架7。而且,将转向柱1的中间部能够调节上下位置和前后位置地支承于柱侧托架4。
在壳体6中,支承有作为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辅助动力源的电动马达9。该电动动力转向装置通过电动马达施加与从转向轴2输入的转矩的方向及大小相对应的辅助转矩,然后输出转矩。该输出转矩经由万向接头10a、中间轴11和另外的万向接头10b传递至转向器单元12的输入轴,并推拉左右1对的拉杆13。随着对这些拉杆13的推拉,支承前轮的关节(ナックル;knuckle)摆动移位,对前轮施加转向角。
在搭载有这样的转向装置的汽车发生碰撞事故的情况下,会与该汽车同其他汽车等碰撞的一次碰撞相连续地,发生驾驶员的身体与方向盘3碰撞的二次碰撞。为了缓和伴随该二次碰撞、对驾驶员的身体施加的冲击,优选的是,在二次碰撞时,使方向盘3在吸收从驾驶员的身体施加的冲击能量的同时向前方移位。因此,如日本特开第2010-36677号公报、日本特开第2010-13010号公报、日本特开第2010-201967号公报等所记载的那样,提出了各种构造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并且得到广泛实施。在这样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中,为了充分实现二次冲击时对驾驶员的保护,需要尽可能加长二次冲击时方向盘3能够向前方移位的长度、即塌陷行程。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汽车被盗,在转向装置中组装有转向锁定装置,该转向锁定装置在将点火开关关闭(OFF)的状态下、使设于转向柱侧的钥匙锁销和设于转向轴侧的钥匙锁圈卡合,从而限制该转向轴的旋转。为了构成该转向锁定装置,需要在转向柱的一部分设置将钥匙锁销以能够在该转向柱的径向移位的方式收纳的钥匙锁芯。而且,在考虑到操作性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该钥匙锁芯设置在转向柱的靠后端部分。
在这样的转向装置中,考虑到相对于车身的支承刚性和支承强度,采用了如下构造:在支承固定于车身侧的车身侧托架上,设置位于转向柱的侧方的固定侧支承板部,将支承了该转向柱的柱侧托架以能够基于二次碰撞的冲击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承于该固定侧支承板部。但是,在这样的构造中,若将固定侧支承板部设置在转向柱的左右两侧,则在二次碰撞的初级阶段,钥匙锁芯等侧方突出物与一方的固定侧支承板部的后端缘碰撞,妨碍转向柱继续向前方移位,因此,从确保塌陷行程的方面来讲是不利的。
日本特开第2010-13010号公报中,记载的是如下与上述设有固定侧支承板部的构造不同的构造:在固定于车身侧的平板状的支承板的下侧,能够基于二次碰撞时的冲击向前方移位地悬挂支承着支承转向柱的中间部的柱侧托架。在这种构造的情况下,在二次碰撞时,也不会出现设于转向柱的钥匙锁芯、组合开关用盒等侧方突出物向前方的移位被车身侧托架等固定于车身的部分阻止的情况,从确保塌陷行程的方面来讲是有利的。但是,就该构造而言,从提高转向柱相对于车身的支承刚性的方面来讲是不利的。
此外,日本特开第2010-201967号公报中,记载有将构成车身侧托架的固定侧支承板部仅设置在转向柱的一侧的构造。根据这种构造,在二次碰撞时,不会出现设于该转向柱的侧方突出物和固定侧支承板部相碰而限制塌陷行程的情况。但是,这种构造的情况下,将转向柱仅在宽度方向一侧支承于车身侧托架。因此,未必能与将固定侧支承板部设于该车身侧托架的构造无关地,充分提高转向柱的支承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803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应用集成的资源调用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