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摆动多曲轴少齿差减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93066.8 | 申请日: | 2012-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54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宽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宽友;杜良珍 |
主分类号: | F16H1/32 | 分类号: | F16H1/32;F16H57/023;B66D1/2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胡建平 |
地址: | 430066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摆动 曲轴 少齿差 减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速比和输出功率大的内摆动多曲轴少齿差减速器,也可用作增速装置。属机械传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少齿差齿轮传动装置大都为单曲轴摆臂结构,轴承受力大,输出部分受力不合理,整个传动机构尺寸大,重量重,传递功率偏小,且制造成本高,性价比差(参见“多轴摆动减速机构”,专利号:ZL200420017855.7)。在中国专利公报CN102352916A中公开了一种“外摆动多曲轴少齿差增/减速器”,该装置具有速比和传动功率大的特点,且结构紧凑,运行平稳,但该装置内齿圈为非回转体,加工较难,其体积也相对偏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内摆动多曲轴少齿差减速器,它不仅速比和传动功率大,结构紧凑,运行平稳,而且结构更为紧凑简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有空心半轴,空心半轴的中部开设轴向通孔,空心半轴的外周对应设置两个相间隔的支承盘;在空心半轴的轴向通孔中通过轴承安设高速轴,高速轴的一端联接中心齿轮;在两个相间隔的支承盘间沿两侧或周向安设有2根或2根以上的双拐曲轴,所述的双拐曲轴的两个曲柄相位差180°与两个行星齿轮相对应,双拐曲轴的两端支承在支承盘上,且一端延伸出支承盘联接同步齿轮与中心齿轮相啮合,两个曲柄分别与两个行星齿轮的两侧或周向设置的轴承孔相配置,两个行星齿轮的齿数相等,与套装在两个行星齿轮外的低速齿圈相对啮合,低速齿圈与行星齿轮的齿数之差为1~6齿。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两个行星齿轮的两侧或周向配置有2~6根双拐曲轴。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低速齿圈与行星齿轮的齿数之差为1~2齿。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行星齿轮和低速齿圈的齿形为渐开线或双摆线齿形。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低速齿圈两端与端盖相联,其中一侧的端盖通过轴承支承于空心半轴上,另一侧的端盖通过轴承支承于高速轴的一端端头。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高速轴为输入端,所述的低速齿圈为输出端,由此构成减速器。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减速器的低速齿圈与行星齿轮构成的低速级的一级传动减速比为1:10~135。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低速齿圈与高速轴的轴线相重合。
按上述方案,所述的低速齿圈外周联接卷筒,卷筒的另一端与轴承支座相连,所述的空心半轴固定支承于另一支座上,由此构成内摆动多曲轴少齿差卷扬机。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外动力从高速轴1输入,驱动中心齿轮11旋转,中心齿轮带动与之啮合的多个同步齿轮15作同步减速转动,带动多根双拐曲轴8同步旋转,双拐曲轴的两个相位差180°的曲柄带动两个相对安设的行星齿轮沿齿圈周向作360°的摆转,通过摆转啮合完成少齿差减速增力的过程。若作增速器用,过程相反,低速大扭矩外动力由内齿圈5输入,增速减力后将动力从高速轴1输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结构简单紧凑,设置合理,体积小,重量轻,主要零件为回转体结构,便于加工,单级传动比大,尤其适于减速装置;2、采用少齿差多齿啮合,可实现高精度的无间隙传动,啮合齿数多,传递功率和扭矩范围大,传动效率和传动精度高,运行平稳,使用寿命长,相对制造成本低,性价比高;本发明传递的功率可达3MW以上,扭矩可达500T·m以上,过载能力强,传动效率高(η≥0.85~0.95),性价比高;3、采用相位差180°的双拐结构的曲轴和双行星齿轮结构,使两个行星齿轮与低速齿圈同步相对啮合,使减速器具备良好的动平衡,进一步增强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了传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主剖视图,图中双点划线部分为装配成卷扬机的卷筒和支座部分。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宽友;杜良珍,未经张宽友;杜良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930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