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温超导双面带材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00260.4 | 申请日: | 2012-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1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熊杰;陶伯万;夏钰东;李言荣;张飞;赵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B12/00 | 分类号: | H01B12/00;H01B1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 | 代理人: | 刘勋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温 超导 双面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导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1986年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科学界极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其材料组成、结构特征、性能、应用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超导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如零电阻、完全抗磁性(迈斯纳效应)和超导隧道效应(约瑟夫森效应)等,利用这些性质可在科研和生产上发展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器件,如强磁体、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高效电动机和无损耗传输电能系统等。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使超导体的工作温度从液氦温区(4.2K)提高到液氮温区(77K),使超导体的实用前景更加广阔。
高温超导材料在强电上的应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各国政府对高温超导带材的研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第一代铋系高温超导带材(BSCCO/2223)已进入实用性阶段,但是其在强磁场下难以得到高的临界电流密度Jc,并且昂贵的银的大量使用也使其在降低工业成本上受到限制。因此,各国政府将研究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一种在柔性金属基带上涂以YBCO/123薄膜的涂层导体(Coated Conductor,称CC导体或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上。Y系带材比铋系带材载流水平更高、磁场下超导性能更好、价格更便宜,是一个极具应用前景的高技术产业。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采用的结构为保护层(Ag或Cu)/超导层(YBCO)/缓冲层(单层或多层)/金属合金基带。对于超导带材的每一层结构都具有其特定的作用,YBCO超导层决定了超导带材载流能力。根据国内外研究表明,超导层厚度超过1微米之后,其临界电流密度Jc会显著下降,这就限制了超导层的厚度。而超导层载流能力由超导层厚度与临界电流密度共同决定。
目前国内外研究工作者致力于两方面研究来提高超导层载流能力,一方面致力于不减少临界电流密度情况下增加超导层厚度;另一方面致力于不增加膜厚的情况下增加超导层的临界电流密度。但是由于YBCO薄膜生长机制及金属基带非单晶结构的限制,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都遇到较大困难。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难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载流能力显著提高的高温超导带材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温超导双面带材,其特征在于,在金属基带的正反两面都涂覆有过渡层,过渡层以外为超导层,超导层以外为保护层。
所述金属基带为Ni或Ni合金双轴织构基带。所述过渡层为多层结构,材质为CeO2/YSZ(Y稳氧化锆,Y的掺杂量为3-5%)/CeO2或Y2O3/YSZ/CeO2或CeO2/La2Zr2O7。
或者所述过渡层为单层材质结构,材质为CeO2或SrTiO3或La2Zr2O7或LaMnO3。
所述YBCO薄膜层的厚度大于500nm小于4μm。所述保护层为Ag或Cu,厚度大于1μm小于2μm。
本发明还提供高温超导双面带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在金属基带的两面同时制备具有双轴织构的单层或多层过渡层;
(2)在步骤(1)所述过渡层上两面同时制备YBCO超导薄膜层;
(3)在步骤(2)所述过渡层上两面同时制备保护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双面缓冲层/超导层结构,在超导带材总厚度几乎不变,并保证单面超导层临界电流密度,使超导带材达到或接近双倍的临界电流,显著提高超导带材的载流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YBCO/CeO2/YSZ/Y2O3/NiW/Y2O3/YSZ/CeO2/YBCO薄膜两面的X射线衍射(XRD)θ-2θ扫描图谱。其中X轴表示2θ角(单位是度),Y轴表示计数强度。由图2可知,样品两面多层均为纯的c轴取向,两面一致性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002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