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1062.8 | 申请日: | 2012-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1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刘福;李其芳;叶启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万达汽车玻璃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23/03 | 分类号: | C03B23/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301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玻璃 二次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玻璃烘弯成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的烘弯模具,更具体的是能够自动复位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
背景技术:
将汽车玻璃送进烘弯炉内进行烘弯处理是部分汽车玻璃加工必经的工序之一,待烘弯的汽车玻璃在烘弯炉的上片区被装载进烘弯模具内,然后随同烘弯模具一起进入烘弯炉内接受加热烘弯。
随着汽车玻璃的曲率、弧度越来越大和型面越来越复杂,同时为了提高玻璃板的光学性能和外观质量的要求,传统的一次成型烘弯模具越来越不能满足以上要求;而且传统的一次成型烘弯模具存在容易使玻璃板局部变形量太大而造成荷叶边的缺点,经过技术的改进,二次成型烘弯模具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目前经常采用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一般包括基座、第一成型框、第二成型框和复位机构,其中基座用于固定和支撑该烘弯模具的其他部件,第一成型框用于玻璃板的第一次自重力成型即预成型,第二成型框用于玻璃板的第二次自重力成型即最终成型,第二成型框固定在该基座上,第一成型框可相对第二成型框升降,复位机构用于复位第一成型框以便装载下次要烘弯的玻璃板。
同时,经常采用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可以更复杂地进一步包括有抗重机构,包含有抗重机构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的第二成型框包括活动外框和固定外框,其中固定外框固定在基座上,活动外框与固定外框铰链连接,抗重机构与活动外框固定在一起,如专利CN101376559中公开的抗重机构,所述抗重机构是复杂曲率和大曲率玻璃板由平转弯的关键部分,不但起到平衡作用,而且还能防止玻璃板在受热软化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而过快地弯曲。这样的抗重机构与上述的第一成型框一样,都需要在装载下一片玻璃板之前对其进行复位操作,此种包括抗重机构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的复位过程更是复杂费时。
在烘弯炉上片区,设置有六根顶杆,其中四根为玻璃顶杆,在装载下一片或若干片平板玻璃之前,将四根玻璃顶杆升起,同时人工使用复位机构将落于第二成型框下方的第一成型框复位至初始位置以使第一成型框复位至高于第二成型框的位置,再将待烘弯的玻璃放置于四根玻璃顶杆上支撑,然后玻璃顶杆下降直到将玻璃落在二次成型模具的第一成型框上支撑。以往的复位动作由人工使用复位机构在烘弯模具左右两侧分别操作以升起第一成型框,这就浪费了大量时间,降低了上片速度,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由于第一成型框两侧的复位动作不同时进行而使得模具容易发生变形,最终会导致第一次成型的玻璃板形状异化,影响了玻璃板成品的质量。
虽然,后来的技术改进使得第一成型框能够在烘弯模具左右两侧同时复位,但是其复位操作仍由人工完成,由人工完成复位操作存在以下缺点:费时费力,劳动强度较高,影响上片速度;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并且人工复位方式容易造成模具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复位操作费时费力且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提供一种能够配合现有烘弯装置进行自动复位的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包括基座、第一成型框、第二成型框和复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两根相互平行的转动杆、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和两块复位挡板,两根转动杆分别与所述基座的大头边和小头边铰链连接;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底端固定在转动杆上,每根转动杆上固定有两根相互平行且朝向一致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两根转动杆上的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相向设置;四根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顶端分别设置一根水平杆,水平杆的轴线与转动杆的轴线平行,水平杆动配合套有转动轴套,水平杆位于第一成型框的相对两边的正下方;两块复位挡板分别固定在两根转动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复位挡板与与所述第一成型框支撑臂的夹角为30~5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成型框位于第二成型框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玻璃二次成型烘弯模具用于烘弯炉上片区,烘弯炉上片区设置有复位顶杆,复位挡板位于复位顶杆的正上方。
更进一步地,所述复位顶杆能够升至高于基座上表面120mm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万达汽车玻璃工业有限公司,未经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万达汽车玻璃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10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