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蛋白油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13879.9 | 申请日: | 201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6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饶雨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饶雨农 |
主分类号: | A23D7/04 | 分类号: | A23D7/04 |
代理公司: | 南昌新天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6115 | 代理人: | 施秀瑾 |
地址: | 344809 江西省抚州***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蛋白 油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粮油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油脂的深加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植物蛋白油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油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脂肪是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都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一种有机物。植物油在常温常压下一般为液态,称为油,而动物脂肪在常温常压下为固态,称为脂,二者合称为油脂。油脂均为混合物,无固定的熔沸点。油脂不但是人类的主要营养物质和主要食物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油脂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供应热能,在代谢中可以提供的能量比糖类和蛋白质约高一倍。一克油脂在体内完全氧化时,大约可以产生39.8千焦的热能。
目前市场上的油脂和相关食品专用油都是以油脂为主要成分,其它营养成分少之又少,为了丰富人们的饮食,给人们提供具有更多营养的油脂,提出一种植物蛋白油脂及其制备方法,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植物蛋白油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之一植物蛋白油脂,它包括可食用的植物油、动物油和微生物油脂中的至少一种,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油脂50—85份,可食用的富含植物蛋白质的植物种子仁1—40份,水10—45份,食品添加剂的质量1—10份,其中将可食用的富含植物蛋白质的植物种子仁先用水煮熟后再磨浆,浆料的粒度在60目以上,越细越好,成品为是流体状态或可塑性固态。
优选由以下重量份的物质组成:油脂60—80份,可食用的富含植物蛋白质的植物种子仁5—20份,水15—35份,食品添加剂的质量3—8份。
所述的食品添加剂包括食品乳化剂、抗氧化剂、香精、色素、防腐剂、糖和盐。
所述油脂为富含亚油酸的油脂,亚油酸质量含量大于50%;所述油脂为棉油、豆油和玉米油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可食用的富含植物蛋白质的植物种子仁为橄榄、花生、豆类、核桃、芝麻、杏仁、葵花籽和瓜子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技术方案之二植物蛋白油脂的制备方法,由以下各步骤制成:
(1)将可食用的富含植物蛋白质的植物种子仁先用水煮熟后再磨浆,浆料的粒度在60目以上,越细越好;
(2)把所述浆料加入到油脂中, 混合物加热到65—70度,进行食品添加剂的调配,搅拌均匀,高温杀菌或巴氏杀菌,降温至20—40度后再急冷,捏合,灌装,冷藏或熟化后再是成品。
本发明所有的原料必须符合食品级用料,符合相关的使用标准;可食用的富含植物蛋白质的植物种子仁的加入和含有的亚油酸含量大于50份,使本发明营养成分丰富,即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还含有一些植物特有的营养元素,如豆类黄酮,芝麻素等,是现代食品工业优良的辅料,也是现代人们生活中喜爱的涂抹型调味品。即可以作凉拌菜肴的油脂,也可以作面食的调味品,还可以作食品工业的夹心涂层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1:所述油脂的质量55份,可食用的富含植物蛋白质的植物种子仁5份,水的质量35份,食品添加剂在1—10份范围内适量加入。
采用精选过的新鲜/颗粒饱满/去除发霉变质的橄榄50千克,经脱壳去皮后,用饮用水清洗干净后,加350千克饮用水煮熟,然后把煮熟的橄榄,用现代磨浆机磨浆或用传统的石磨进行磨浆,磨浆过程磨的越细越好,磨好后经过60—100目的滤袋过滤,通不过的返回再次磨浆;把过滤好的浆液加入精炼过的550千克棉油中,混合物加热到65—70度进行调配;调配过程要加入适量的乳化分散剂,香精,色素,食糖,食盐,维生素,防腐剂,抗氧化剂等食品添加剂,所有的原料必须符合食品级用料,符合相关的使用标准;调配之后进行高剪切搅拌,再经高温杀菌或巴氏杀菌/降温至20—40度/急冷/捏合/灌装/在-5—5度环境中冷藏。
实施例2:所述油脂的质量55份,可食用的富含植物蛋白质的植物种子仁10份,水的质量30份,食品添加剂在1—10份范围内适量加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饶雨农,未经饶雨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38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