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丝网上盖下托双纱复合的复合纱、纺纱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5173.6 | 申请日: | 2012-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04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于伟东;杜赵群;邓成亮;于昊慧;王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2G3/36 | 分类号: | D02G3/36;D02G3/38;D01H13/00;D01H1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柏子雵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丝网 上盖下托双纱 复合 纺纱 方法 应用 | ||
1.一种丝网上盖下托双纱复合的复合纱,其特征在于:是一对由双丝网夹持裹缠短纤维须条后再复合的3×2轴系的双网复合纱结构,其具有如下三种形式:第一种、一对双丝网裹缠短纤维须条后再复合的复合纱,称为双网裹/双网裹复合纱;第二种、一对一丝网裹缠和一丝网包缠短纤维须条后再复合的复合纱,称为网裹网包/网裹网包复合纱;第三种、一双网裹缠短纤维须条和一网裹网包缠短纤维须条后再复合的复合纱,称为双网裹/网裹网包复合纱;
网裹网包/网裹网包复合纱又可分为对称包缠和同向包缠两种形式;
双网裹/网裹网包的复合纱有左侧和右侧之分,左侧为先下包缠而右侧为先上包缠。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网上盖下托双纱复合的复合纱的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第一步、在普通环锭细纱机上安装上行导纱钩(1)、下行导纱钩(2)、上展丝器(3)、下展丝器(4),并使上展丝器(3)紧贴环锭细纱机的前上罗拉(51)和使下展丝器(4)紧贴环锭细纱机的前下罗拉(52)以获得驱动力,其中,行导纱钩(1)的左上行导纱钩(1L)及右上行导纱钩(1R),下行导纱钩(2)包括左下行导纱钩(2L)及右下行导纱钩(2R);
第二步、取四束长丝(6),其中两束上行长丝(61)分别经上行导纱钩(1)的左上行导纱钩(1L)及右上行导纱钩(1R)定位,送达上行展丝器(3)展丝得左上行丝网(62L)及右上行丝网(62R),再由上行展丝器(3)与前上罗拉(51)的紧贴处,夹持左上行丝网(62L)及右上行丝网(62R)并紧贴上罗拉(51)输出,此为第一轴(I);同步,四束长丝(6)中的另两束下行长丝(63)分别经下行导纱钩(2)的左下行导纱钩(2L)及右下行导纱钩(2R)定位,送达下行展丝器(4)展丝得左下行丝网(64L)及右下行丝网(64R),再由下行展丝器(4)与前下罗拉(52)的紧贴处,夹持左下行丝网(64L)及右下行丝网(64R)并紧贴下罗拉(52)输出,此为第二轴(II);
第三步、使第一轴(I)的左上行丝网(62L)及右上行丝网(62R)从上、第二轴(II)的左下行丝网(64L)及右下行丝网(64R)从下、作为第三轴(III)的短纤维须条(7)的左路须条(71L)及右路须条(71R)居中同步喂入前罗拉钳口(53),左路须条(71L)与左上行丝网(62L)和左下行丝网(64L)彤成上、中、下三层分布;右路须条(71R)与右上行丝网(62R)和右下行丝网(64R)形成上、中、下三层分布;出前罗拉钳口(53)后,在加捻三角区的作用下,左路及右路各自先形成左路丝网夹持裹缠短纤维须条(71L)及右路丝网夹持裹缠短纤维须条(71R),左路丝网夹持裹缠短纤维须条(71L)及右路丝网夹持裹缠短纤维须条(71R)分别作为左路三轴系成纱(81L)及右路三轴系成纱(81R),左路三轴系成纱(81L)及右路三轴系成纱(81R)再在成纱三角区形成左复合轴系(L)及右复合轴系(R)的复併,得双网复合纱(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行导纱钩(1L)及所述右上行导纱钩(1R)为左右对称布置,所述左上行导纱钩(1L)及所述右上行导纱钩(1R)分别连接在第一左滑块及第一右滑块上,第一左滑块及第一右滑块套接在可作上下、前后移动的直杆,通过第一左滑块及第一右滑块的水平左右移动,以调整两束所述上行长丝(61)的定位喂入和间距,通过直杆的上下、前后移动以调整所述上行长丝(61)对所述上展丝器(3)的包围角;
所述左下行导纱钩(2L)及所述右下行导纱钩(2R)为左右对称布置,其中,左下行导纱钩(2L)包括左螺旋圈形上导纱钩(21L),左螺旋圈形上导纱钩(21L)一端与第二左滑块(22L)相连,另一端连接连接将所述下行长丝(63)弯曲下引的左下滑杆(24L),左下滑杆(24L)连接螺旋圈形左下导纱钩(25L);
右下行导纱钩(2R)包括右螺旋圈形上导纱钩(21R),右螺旋圈形上导纱钩(21R)一端与第二右滑块(22R)相连,另一端连接连接将所述下行长丝(63)弯曲下引的右下滑杆(24R),右下滑杆(24R)连接螺旋圈形右下导纱钩(25R);
第二左滑块(22L)及第二右滑块(22R)套接在可前后、上下移动的方直杆(23);通过第二左滑块(22L)及第二右滑块(22R)的水平左右移动,以调节两束所述下行长丝(63)的定位喂入和间距;通过方直杆(23)的前后、上下移动,以调节所述下行长丝(63)对所述下展丝器(4)的包围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517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棉用浴中柔软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镀锌件环保钝化液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