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升机无尾桨反扭矩系统用压力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17434.8 | 申请日: | 2012-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8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卫东;董凌华;李家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16/20 | 分类号: | G05D16/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彭英 |
地址: | 21001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升机 无尾桨反 扭矩 系统 压力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直升机无尾桨反扭矩系统研究试验装置的环量控制尾梁内部压力的控制部件,属于应用于航空领域的试验平台的组成部件。
背景技术
无尾桨反扭矩系统是一种应用于单主旋翼式直升机的新型反扭矩系统,用于平衡主旋翼产生的反扭矩和进行航向控制。于传统的反扭矩系统常规尾桨相比,无尾桨式反扭矩系统结构更加简单,因而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无尾桨反扭矩系统无暴露于空气中的高速旋转部件因而直升机起降时地面人员更加安全,低空飞行时直升机自身更加安全,同时,产生较小的噪音。无尾桨式反扭矩系统处于旋翼的下洗流流场中,目前还难以通过计算机精确模拟其工作状态,而只能通过试验获得相关数据。
国内对无尾桨反扭矩系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而本发明为该平台提供一种实用的简单的压力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环量控制尾梁内部的压力,以便研究尾梁内压力与环量控制尾梁产生侧向力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类似控制压力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直升机无尾桨反扭矩系统用压力控制装置,其通过调节环量控制尾梁到尾喷口的气流通道截面积大小,来调节环量控制尾梁内部的气体压力,简单实用,便于研究环量尾梁内空气压力与产生侧向力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以上的技术目的,本发明将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直升机无尾桨反扭矩系统用压力控制装置,包括用于安装环量尾梁的尾梁承接管段,所述尾梁承接管段的内腔分别同轴置有分流阻滞体以及分流导管;分流阻滞体靠近环量尾梁设置,且分流阻滞体沿尾梁承接管段轴线的横截面呈渐变设置,同时分流阻滞体的最大横截面部位通过支撑架与尾梁承接管段的内腔连接,而分流阻滞体的最小横截面部位面向分流导管的内腔设置;分流导管一端的外壁与尾梁承接管段的内壁螺纹配合连接,而分流导管另一端固定安装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通过主动驱动齿轮机构驱动,该主动驱动齿轮机构包括主动齿轮以及电机驱动装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且主动齿轮与电机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同轴连接,而电机驱动装置固定安装于尾梁承接管段;所述分流导管面向分流阻滞体的端部内径不小于分流阻滞体最大横截面部位相对应的外径。
所述从动齿轮通过被动支承齿轮机构支承;所述被动支承齿轮机构至少为1组,该被动支承齿轮机构与主动驱动齿轮机构均布在从动齿轮的外围;所述被动支承齿轮机构包括被动齿轮、连接架、支承轴外壳、支承轴以及轴承,连接架分别与尾梁承接管段、支承轴外壳固定,被动齿轮通过支承轴定位安装在支承轴外壳内,且被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而支承轴则通过轴承支撑。
所述分流阻滞体包括前阻滞体和后阻滞体,所述前阻滞体的最小横截面部位面向环量尾梁设置,而后阻滞体的最小横截面部位面向分流导管的内腔设置;所述支撑架包括管状主体,该管状主体开设用于与尾梁承接管螺纹连接的外螺纹,且管状主体通过周向均布的支撑臂分别与前阻滞体、后阻滞体的最大横截面部位连接成一体。
所述前阻滞体和后阻滞体均呈水滴形设置。
所述分流导管呈漏斗形设置,该漏斗形分流导管的大端与分流阻滞体相邻,且漏斗形分流导管的大端外壁与尾梁承接管段的内壁螺纹配合连接,而漏斗形分流导管的窄端外壁则固定安装从动齿轮。
根据以上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的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所造成的气流速度损失小;
2、结构简单、重量轻,可以方便安装到直升机上进行飞行试验,可试验出各种飞行状态下的最佳气体压力。
3、可以安装到型号直升机上,实现环量控制尾梁内气体在任何飞行状态下压力处于最佳。
4、分流导管在任意位置都可以自锁,在保证在压气机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可实现环量尾梁内气体压力不会有较大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效果图,为看到内部结构,将部分零部件做切割;
图1中:0.尾梁承接管段;1.主动驱动齿轮机构;2.被动支承齿轮机构;3.从动齿轮;4.螺钉A; 5.螺钉B;6.分流阻滞体;7.分流导管;
图2是被动支承齿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是图2(b)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主动驱动齿轮机构的简图;
图2-3中:21.连接架;22.主动齿轮;23.支承轴外壳;24.支承轴;25.轴承;26.轴承外圈盖;27.止动螺钉C;28.螺钉D;29.被动齿轮;11. 电机驱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174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密封圈及具有该密封圈的穿刺套管
- 下一篇: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