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23163.7 | 申请日: | 2012-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3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邱勇;黄秀颀;魏朝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6 | 分类号: | H01L29/786;H01L29/45;H01L29/4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彭秀丽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物 半导体 薄膜晶体管 | ||
1.一种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包括基板(101)和顺次设置在所述基板(101)上的栅电极(102)、绝缘介质层(103)以及氧化物半导体沟道层(104),所述绝缘介质层(103)使得所述栅电极(102)和所述氧化物半导体沟道层(104)绝缘,所述氧化物半导体沟道层(104)的上表面设置漏电极(201)和源电极(202),所述漏电极(201)和所述源电极(202)之间的间隙为d1,所述源电极(202)与所述栅极(102)在水平方向上的重叠区域的长度为d2,所述源电极(202)与所述氧化物半导体沟道层(104)间的接触是肖特基接触,所述漏电极(201)与所述氧化物半导体沟道层(104)间的接触是欧姆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极(201)和所述源电极(202)之间的间隙d1的范围是1~2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源电极(202)和所述漏电极(201)之间位于所述氧化物半导体沟道层(104)上的位置设置与所述半导体氧化物沟道层(104)贴合的刻蚀阻挡层(301),所述刻蚀阻挡层(301)的长度比所述源电极(202)和所述漏电极(201)之间的间隙d1大1~5μ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刻蚀阻挡层(301)为背沟道刻蚀型结构或阻挡刻蚀型结构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刻蚀阻挡层(301)与所述氧化物半导体沟道层(104)贴合的另一面设置钝化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层的厚度为100-400n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01)由单晶硅、玻璃或者柔性衬底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101)和所述栅极(102)之间设置一层缓冲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100-400nm。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由SiO2和/或Si3N4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电极(102)由Mo、MoW、n++Si、T、Al或者ITO中的任一种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介质层(103)由SiO2、Si3N4或Al2O3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物半导体沟道层(104)由IGZO、IGO、ZTO、GZO、ZnO、In2O3、Cu2O或SnO2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3-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刻蚀阻挡层(301)由SiO2、Si3N4、TiO2、Al2O3或ZTSO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源电极(202)与所述栅极(102)在水平方向上的重叠区域的长度d2的范围是3-2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316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