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铜离子显色的劣质食用油快速检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27928.4 | 申请日: | 201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16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何裕建;袁龙飞;周影;蔡波太;何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离子 显色 劣质 食用油 快速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劣质食用油检测方法,具体是指采用铜离子对劣质油中的游离脂肪酸根等杂质进行显色反应来快速定性与定量检测被测定样品是否为劣质油。本方法属于食品分析领域。
背景技术
劣质食用油是对餐饮业中各类不合格油脂的统称,其主要包含过期变质后仍继续非法销售的食用油、没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的不合格散装油、以及各种途径制得的废弃油脂(如各种地沟油)等。
近年来,不法分子将这些来源渠道不明且无认证的劣质油掺兑合格食用油进行销售以谋取暴利,导致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某些劣质油与合格食用油勾兑后,很难通过感官及常规理化指标进行判断其品质优劣。但劣质油中可能含有高聚物、过氧化物以及有害化学污染物等,食用后会引起头痛、呕吐、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诱发消化道癌症,对人体具有很大危害。
为从源头上杜绝劣质油流入成品油市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曾发布《关于严防“地沟油”流入餐饮服务环节的紧急通知》(食药监办食〔2010〕25号),通过严查进货记录以及落实索证索票等行政手段对劣质油进行管制。但建立简便可靠的劣质食用油检测方法特别是现场快速检测方法仍是很有必要和迫切的。
在相关文献中,劣质油的检测方法包含:气相色谱法、电导率测定法、胆固醇含量测定法、高聚物含量测定法、GC-MS脂肪酸组成测定法、外源性污染物残留测定法等。但这些传统仪器分析方法大多的对掺兑型劣质油的检测灵敏度不足,样品前处理复杂不利于快速检测,需要借助大型仪器而无法满足现场检测的需要。
本研究根据劣质油通常含有游离脂肪酸根等杂质的特点,合成了一种铜离子探针溶液(pH 9),它通过特异性配位作用与游离脂肪酸根等形成蓝色的稳定铜配合物,同时产生相转移。其中,长链亲油性铜配合物从水相转至上层油相,短链亲水性铜配合物从油相转至下层水相,并对应产生颜色变化。通过观察两相颜色深浅的变化即可对油中的游离脂肪酸根等杂质进行快速定性与定量检测,进而判断被测定样品是否为劣质油。本发明为一种对劣质油显色检测的新方法,相比传统仪器检测方法,其具有快捷简便、样品用量少、特异性高、成本低、直观、准确和灵敏等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铜离子显色的劣质食用油快速检测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快速定性与定量检测劣质油中游离脂肪酸根等杂质的含量,进而判断被测定样品是否为劣质油。为食用油品质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方法是将氯化铜(铜离子)与氢氧化钠混合,得到新鲜制备的探针溶液,并与待测样品油混合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
1、这种方法是将能识别游离脂肪酸根等杂质的氯化铜(提供铜离子)等制成探针溶液,其在弱碱性(pH 9左右)条件下与待测样品油进行手动混匀后,观察水相和油相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来快速定性与定量检测待测样品油中游离脂肪酸根等杂质的含量(与标样比较),进而判断被测定样品是否为劣质油。
2、铜离子探针溶液(pH 9)与劣质油中的游离脂肪酸根等杂质是通过特异性配位键作用形成稳定铜配合物,能明显产生颜色变化。
3、形成稳定铜配合物产生颜色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产生相转移,长链亲油性铜配合物从水相转至上层油相,短链亲水性铜配合物从油相转至下层水相,并对应产生颜色变化,通过观察两相颜色深浅的变化即可对油中的游离脂肪酸根等杂质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与标样比较)。
4、铜离子探针与游离脂肪酸根等杂质的形成的配合物的高显色性明显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铜离子显色的劣质食用油快速检测方法,操作快捷简便,特异性高,样品用量少,约2分钟即可实现一个样品的检测,使该方法有利于现场快速检测。
2)采用氯化铜等低成本化学试剂合成探针,使该方法有利于实际推广应用。
3)该方法灵敏、直观、准确,测定结果变色明显,采用裸视比对即可进行判定。如使用分光光度计代替肉眼比色,则能更准确计算出劣质油的相对勾兑比例。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制备铜离子探针的工艺流程1:试管中徒手摇动混匀;S1:氯化铜(铜离子)溶液;S2:氢氧化钠溶液;S3:新鲜制备的铜离子探针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未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279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