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探针转染的脂肪源细胞及其在制备MRI动态示踪剂中的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34689.5 | 申请日: | 2012-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05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陆信武;秦金保;叶开创;李祥祥;蒋米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N5/077 | 分类号: | C12N5/077;A61K49/14;A61K49/12;A61K4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吴桂琴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探针 转染 脂肪 细胞 及其 制备 mri 动态 示踪剂 中的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细胞生物学领域,涉及一种纳米探针转染的脂肪源细胞及其用途,具体涉及一种从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脂肪源细胞,并被纳米探针转染以及在制备MRI动态示踪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致的心、脑血管损伤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健康;在已进入老龄化的社会中,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致死的第一大原因,因此,防治AS及血管损伤始终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传统观点认为,脂质在动脉内膜下沉积、粥样硬化斑块进展,造成血管腔高度狭窄、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即使在动脉轻、中度狭窄的患者中,动脉内不稳定斑块(μnstable plaqμe,μP)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其临床意义远大于动脉管腔狭窄度本身。因此,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并及早临床干预,增强斑块的稳定性,对于防治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所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学说甚多,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各种危险因素引起的内皮衰老和凋亡所致的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是AS发生、发展的关键;而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则主要与斑块表面内皮细胞损伤、脱落及斑块直接暴露有关。有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干细胞在内皮损伤或内皮功能不全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其在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当前针对血管内皮修复的细胞疗法已成为血管性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所述的EPCs/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增殖潜能的前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当EPCs/干细胞进入体内后,可定向归巢于内膜损伤及缺血组织部位,对包括高脂血症性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术后狭窄的斑块均有特异的靶向性。近年有研究发现,EPCs/干细胞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表明EPCs/干细胞可能有助于修复不稳定斑块表面已受损的内皮细胞,使其重新内皮化,从而降低不稳定斑块并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概率;因此,增加血液循环中EPCs的数量对于防治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显示,在胚胎时期,EPCs/干细胞参与血管形成,出生后,EPCs主要存在于骨髓、外周血中。由于AS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据Raμscher等的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EPCs会慢慢耗竭,修复内皮损伤的能力下降;虽然自体骨髓中含有一定量的EPCs/干细胞,但骨髓采集过程对供者造成痛苦,分离EPCs/干细胞数量有限,且随着年龄增长其细胞数量和增殖能力也显著下降,较难满足临床需要。目前,如何在体外获取足量的EPCs,同时保证细胞的活性及生物学特征,避免其出现分化异常等仍是一大难题。
据Sliwa及Planat-Benard等报道,脂肪组织成分复杂,含有许多前体细胞,可促进缺血性疾病的康复。本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从C57小鼠的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中消化获得的混杂细胞中含有类似EPCs形态的细胞,同时表达EPCs特异性标记CD34和KDR,并能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研究还表明,脂肪组织中富含EPCs/干细胞,是一个可能优于骨髓和其它组织的种子细胞源泉,其具备以下优点:(1)来源充足,取材方便,其采集不存在任何伦理问题;(2)细胞数量丰富,增殖能力强;(3)分离出的EPCs/干细胞免疫表型不成熟,无免疫细胞抗原性;(4)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因此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从脂肪组织中获得足量的EPCs/干细胞,以满足临床的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346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