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垃圾预处理工艺及应用该工艺的垃圾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43718.4 | 申请日: | 2012-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7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李登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登平 |
主分类号: | F23G5/033 | 分类号: | F23G5/033;F23G5/027;F23G5/44;F23G7/00;F23G7/04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31137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预处理 工艺 应用 垃圾处理 系统 | ||
1.一种垃圾预处理工艺,至少包括由前至后依序衔接布置的破碎输送单元(10)以及垃圾堆放单元(20),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堆放单元(20)包括两个以上的用于堆放破碎处理后垃圾的堆放区间,所述堆放区间的数目大于或等于其垃圾的设定堆焐发酵及好氧反应完成的天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堆放单元(20)为垃圾堆放储存库,所述垃圾堆放单元(20)包括设置于库体内部上方的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输送小车(21)以及用于导向输送小车(21)的导轨部(22),导轨部(22)的一端与破碎输送单元(10)末端间衔接设置,所述堆放区间为四个且两两分置于导轨部(22)运行线路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组件为两组且彼此并排设置,所述破碎输送单元(10)输出端处设置有与导轨部(22)间构成衔接设置的中间过渡部(30),中间过渡部(30)为摆动输送带或摆动料斗,中间过渡部(30)摆动平面倾斜设置,所述中间过渡部(30)始终保持对于其中一组输送组件上的输送小车(21)的输料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垃圾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过渡部(30)为摆动料斗,中间过渡部(30)外形呈入口大而出口小的倾斜形槽状,其摆动中心位于破碎输送单元(10)输出端下方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垃圾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堆放单元(20)还包括用于抓送发酵后垃圾进入后续焚烧步骤的抓斗部(23),所述抓斗部(23)对各堆放区间实施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循环式抓取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垃圾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破碎输送单元(10)前端还设置有提供其破碎原料的临时储存单元(40),所述临时储存单元(40)为原生垃圾储存池。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垃圾预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破碎输送单元(10)包括垃圾输送带(11)以及位于垃圾输送带(11)输出端下方处的破碎机(12),所述垃圾输送带(11)的输出端前方处布置有用于辅助拨动垃圾的辅助叶轮(13),辅助叶轮(13)的旋转方向与垃圾输送带(11)的辊轮转动方向反向设置,所述辅助叶轮(13)与垃圾输送带(11)输出端间隙构成的落料口形成破碎机(12)的垃圾进料口。
8.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垃圾预处理工艺的垃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垃圾堆放单元(20)侧部的垃圾焚烧单元(100),所述垃圾焚烧单元(100)进料端通过供料厢衔接至位于垃圾堆放单元(30)侧部处的出料端,垃圾处理系统包括设置于破碎输送单元(10)和/或垃圾堆放单元(20)旁侧的污泥处理池(50),所述垃圾堆放单元(20)排出的高浓度渗沥液经收集并汇总至污泥处理池(50)处,与污泥处理池(50)内原生污泥进行混合搅拌处理并提取溢出液后排至破碎输送单元(10)处;垃圾处理系统还包括并排设置的预备煤库(60)、用于放置水泥及飞灰气块的混合库(70)以及炉渣储存罐(80),所述炉渣储存罐(80)接收垃圾焚烧单元(30)所产生的焚烧炉渣;所述垃圾处理系统还包括污水处理部(90),所述污水处理部(90)接收垃圾预处理工艺的各部分排出的普通渗沥液并进行后续净化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垃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处理池(50)包括在用于堆放外界原生污泥的同时实现外界原生污泥与高浓度渗沥液混合处理的污泥分选池(51)以及临近污泥分选池(51)设置的可燃储存池(52),污泥分选池(51)与可燃储存池(52)间设置用于分隔两者的溢流坝(53),垃圾堆放单元(20)排出的高浓度渗沥液经收集并汇总至污泥分选池(51)内,与污泥分选池(51)内原生污泥进行混合搅拌处理,其搅拌后的上层混合液溢出至可燃储存池(52)内搅拌并抽取至破碎输送单元(10)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垃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处理系统包括设置于垃圾焚烧单元(100)末端的尾气除尘单元(110),经由尾气除尘单元(110)处理除尘后的烟气至烟囱(120)处排出,其废尘经收集后转至飞灰储存罐(130)处实现储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登平,未经李登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4371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